close
這一陣子小孩忙於許多課外活動
兒子被他心目中理想的高中錄取, 跟他分析討論相關領域事項

前幾個星期他才參加全州的數學競賽
又跟學校的爵士樂隊到佛羅里達的迪斯奈樂園表演, 比賽旅遊六天
兩個小孩都剛參加完NHD 比賽, 都獲得晉級到新澤西州級參賽
女兒也剛參加科學展覽跟Technology Student Association (TSA)全州的比賽
兩個人在中文學校也參加多媒體比賽跟校際的文化常識比賽

大多數的科學比賽都是團隊, 小孩都利用晚上或是週末跟同學見面討論
有時在我們家, 有時在別人家
很多時候一討論就是五六個小時, 就得準備午餐或是晚餐給他們同學吃
小孩們忙的不亦樂乎, 大人也是忙於奔波接送

我跟小孩講參加這麼多比賽, 大人跟小孩都這麼忙碌
除了名次之外,  他們到底有沒有學到東西呢

最近有家長跟協會會長反應說多媒體比賽, 讓小孩子在家裡做
會有父母幫忙, 這樣很不公平

這兩個事情引起我寫這一篇文章的想法

兩個小孩在美國唸中小學已經十年,  大大小比賽, 他們參加過很多種
小學的科學展覽, spelling bee, geographic bee
中學的Toshiba網路科學比賽, NHD, 數學競賽
女兒高中兩年連續參加科學展覽, TSA 競賽, 許多英文學校簡報等等
除了現場的筆式跟按鈴搶答的 spelling bee, geographic bee, 數學競賽之外
其他所有英文學校相關的競賽, 作品都是在家裡做好才拿出去比賽的
尤其是各種科學競賽活動跟NHD 
除了展現作品之外, 還要現場解說, 回答裁判跟老師的提問

小孩的各種比賽, 我跟老婆都完全不幫小孩做
最多是不能印表時, 幫忙修印表機, 跑腿幫忙買東西

我總認為, 比賽結果的名次一點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準備的過程中小孩到底有沒有學到東西
所謂的東西不只是知識
也包括工作分配, 協調, 時間掌握, 效率, 跟同學與師長溝通技巧等等
我覺得這才是學生透過參加比賽跟活動需要學的

因此, 回到前面說的
有華人家長在批評說讓小孩在家裡做,  這樣比賽會不公平
我個人是覺得
如果真的有這種父母幫小孩做大多數成品去比賽
就算小孩得獎, 小孩在比賽學到的到底是什麼
是好的還是不好的事情呢

父母如果教小孩作弊去領獎,  這真的以身做最大錯誤的示範
就算拿第一名, 這樣的獎對小孩不但沒有意義, 反而是一種嚴重的傷害
因為中文學校協會的各種比賽都是以鼓勵學習性質為主的
如果父母不把握機會讓小孩多學一些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反而本末倒置去幫小孩做作品的大多數部分
這是剝奪自己小孩學習的機會

不論是英文學校還是中文學校的功課或是比賽
小孩們都不希望我們當父母的幫他們做任何部分因為他們有自尊心, 懂是非, 更知道這是他們學習的一部分
遇到不會的會, 他們會問我們, 或是要我們幫忙買材料
但不希望我們動手幫他們做,  這種態度是學生應該培養的

像中文學校的多媒體比賽
兩個小孩跟他們同伴做的內容
是關於中國景點跟台灣偶像劇
他們完全不讓我跟老婆插手, 自己決定內容, 上網查資料, 剪接, 打字
最後還要保密,  也沒有全程跟我們
練習一次
只是要我們幫他們看一下寫的文句是否順暢跟有錯字

說實在的
如果父母不會批評在英文學校的作業跟比賽不公平
那為什麼對於在中文學校類似的比賽就要批評呢
有些華人父母太過於計較名次, 造成小孩的得失心太重
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因為天下沒有絕對的公平

我跟隨女兒參加過很多大大小小各種比賽
看過不同的裁判, 也曾遇到裁判隨便給分
我女兒看得開, 知道裁判本來就是很主觀的
裁判給的成績是沒有絕對標準的
尤其是前面三名的表現可能都很優秀,  輸贏之間可能非常接近
我是覺得要教小孩要懂得拿得起放得下, 這比拿好成績更重要
因為人生旅途本來就不會一路平順, 懂得調適自己的心態才能走得久
這是小孩從小就要透過各種機會,  學習養成的人生態度

這些天跟一些朋友聊他們小孩在美國大學跟就業的情形
提到他們小孩在美國長春藤名校唸書的情形
許多名校錄取一些SAT跟在校成績都不是最頂尖的
但在美國全國各項運動, 非學術比賽或是活動中表現優秀的學生
這些學生將來大都不靠這些得獎領域就業
有些學生進了名校, 甚至轉念其他不是原來高中的強項科目
那為什麼名校要強調在申請學校時, 課外活動跟領導經驗的重要性呢

其實美國這些長春藤名校要的是學生的潛能跟個性
而不是只看高中成績或是SAT考試一時的成績表現
這些能在全國比賽中獲獎, 或是擔任社團領導的學生
都是平時苦練跟投入許多心血
能吃苦, 有毅力跟恆心, 同時又能課業照顧在中上水平
因為協調跟統馭能力只有親身去做才會學到
這樣的個性將來做是比較容易成功,  有機會跟願意回饋母校

所以高中跟大學唸的專業反而是其次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很多醫學院會去收唸文學, 工程, 等
在大學時期非主修生物等方面領域的學生
一個成功的醫生不是只有專業知識好而已
更要有愛心
,也要能跟病人, 醫院其他人相處好
甚至能帶領團隊做出好的醫療成果

很多人畢業後, 逐漸轉變興趣甚至改行
大學剛畢業前面一兩個工作或許靠學歷或成績找工作
但過了五年, 十年, 大多數找工作靠的將是人脈跟經歷
有些人在學生時期愛計較成績
雖然一時拿到好分數, 但數字過了幾年誰還記得
而在中小學養成鑽牛角尖, 不合群的個性卻可能積習難改
大大影響職場, 人際關係, 甚至跟男女朋友與家人的關係

談了這麼多 
大家大概猜到我在本篇文章 "什麼是學生該學的" 想表達的意思
我認為學生在學校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佔一半的重要性
另一半的重要性是要學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這包括是非觀念, 協調能力, 毅力跟恆心, 開放的心胸
這些不是在教室裡可以學到的,  也不是學校跟老師教導的職責
而是父母自己的責任

課本的知識只能影響小孩短短幾年
但是其他另一半的東西卻會影響小孩一輩子
這些非課本上的事情只能透過參與活動才能學到
如果不是親身體驗, 只是觀看, 那效果也是有限

看到台灣最近大學的甄試結果放榜, 有些明星高中反對擴大甄試
因為台灣的家長太愛追求名校, 花很多錢去讓小孩學才藝
甚至請專人包裝小孩的大學申請, 這些只是為了讓小孩甄試申請更好看
這對沒有錢的人或是鄉下地方其實很不公平
因為他們從小沒有學才藝的機會,  很難在甄試伸請上包裝太好

美國申請大學也有類似的問題
這幾年興起所謂升學顧問中心
家長可以花好幾千美金讓他們幫忙處理跟美化申請大學的
包裝
其實許多名校大學入學辦公室都在強調
過於包裝其實對學生並沒有好處
如果學生本身條件, 成績不夠好跟課外活動經驗不足
這不是在十二年級時一兩個月內臨時可以包裝好的

入學辦公室現在都會交叉比對
推薦信, 自傳, 論文如果被刻意包裝的過於美好
而跟在校成績, 比賽跟社團經驗不成比例
那入學辦公室人員一定會強烈懷疑真實性
不是拒絕就可能會打電話進一步查證

如果申請資料不是學生自己寫而僥倖被錄取
學校也不認為學生可以在很競爭的大學裡過得很好
因為連申請大學資料都無法自己做好
那到了競爭跟壓力大的所謂名校
, 學生難道要繼續花錢請人代寫作業嗎
倒不如讓小孩到適合他程度的學校或許可以學到更多
過得快樂, 可能有更好的將來
所有的入學辦公室都強調進入大學才是學生人生的開始, 而不是結束

我是覺得台灣現行教育制度過於強調外表
像是教育部撥鉅款鼓勵大學去追求世界百大
連政府都以排名來決定經費的分配, 要大學包裝去拿好名次
只看
SCI科學論文發表數, 卻不重視學校對於社會的服務與貢獻
那如何要求人民跟家長不重視呢

不論是政府
, 學校或是學生都應該要重視對於人類跟團體的貢獻
把學到的知識跟經驗回饋給團體, 幫助別人, 促進大同的社會
這才是學生應該學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wan u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