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部分的學生因對22K 薪水擔憂,對未來徬徨而走向街頭抗議時,是否想過自己該付出多少才會有多少競爭力的問題?
美國是年輕人的戰場,想要有好薪水跟錢途,一切得靠自己,嗆政府跟企業是沒有用的。
全世界,包括台灣跟美國的社會裡都沒有公平的競爭,就算是很努力,也不一定會有相對應的收穫,但不努力大概就沒有好的收穫是基本的定律。沒錯,社會中一定會有少數人有背景,不需要努力也會有好的收穫,但那是少數,跟他們比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事情。我們要追求的是在自由競爭社會中,透過努力來決定收穫程度,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不是追求不管努力多少都會有類似收穫的齊頭式平等主義制度,更不是追暴民政治,刻意消滅少數人有錢、有背景的人,因為所謂的背景每個人觀點不同,每個人在別人眼裡可能或多或少是有背景的人,相互打壓,這樣做社會只會倒退走,大多數人反而有可能受害。
在這篇文章,我要透過美國的大學申請來討論這些道理。
看完以下兩則報導,大家可以了解到美國大學申請過程,基本上對亞裔學生,尤其對男生是非常不公平的競爭。
在美國,非常有錢的家族會獲得名校主動邀請,所謂的有錢通常是一次能捐款百萬美金,成績普通的小孩因家族捐大錢而獲得名校錄取是公開的秘密,請參考這篇華爾街日報英文報導 Many Colleges Bend Rules To Admit Rich Applicants。
有人會覺得這是非常不公平的,但就我來看,因為這些有錢家族的捐款,學校可以蓋大樓、請好的師資來教學跟做研究,提高學校整體的競爭力,卻不需要大漲學費而讓一般學生負擔得起,還可以提供很多獎助學金給有需要的學生,這算是社會資源重新分配跟造福人群。反正這些學生畢業後有家族的庇蔭,都可以找到好的工作,這些家族甚至可以提供工作機會給學校畢業的學生,這樣一舉數得的事情,如果我是負責學校入學的主管,也一定大力推動爭取。其他學校也會爭取這樣的機會,而有錢的家族也有自己的考量,像是校友關係、歷史悠久名校、有無地緣關係等因素,對於沒有這些條件的學校,要吸引有錢人也是存在不公平的競爭關係。
如果給超級有錢人入學特權是可以接受的事情,那什麼是不公平的競爭呢? 在這裡,我指的是當我們除了考慮家族對於學校的貢獻之外,主要是針對學生個人條件,同樣被錄取的一般學生,他們的條件差異過大,只因為學校考量族裔問題而對各族裔設置配額,這造成了亞裔學生的平均錄取分數必須遠遠高過其他族裔。
前幾天有新聞報導說一位住在長島的黑人學生被八所常春滕名校同時錄取,新聞請參考這裡,說實在的,他的SAT 成績2250 跟課外活動紀錄在亞裔學生中真的是非常普通,因為他申請的是一般入學,而非提早入學,一般入學申請是非常非常的競爭,可以參考我之前的文章 - 美國名校大學2014年錄取率,如果他是亞裔學生,他的條件是不可能被任何常春滕學校錄取的。
因為亞裔家庭通常非常注重教育,亞裔學生成績通常都是非常好,不論是在校成績、各種SAT 考試成績、課外活動紀錄等,依照美國族裔人口比例,雖然名校已經有多錄取亞裔學生,但以平均錄取標準來說,對亞裔學生仍是非常的不公平,尤其是男生,如果不是超級的優秀,真的是非常不容易被名校錄取。
這種現象有可能改善嗎? 就我來看,是不可能改變太多,名校希望擁有各族裔的優秀學生,雖然某些族裔的優秀學生在亞裔中只能算是很普通,這些族裔優秀學生如果能畢業到社會中,就比較有希望能成為他們族裔的領袖,將來回饋母校或幫母校打知名度的機會更大,這是名校所想要的,就像是歐巴馬、萊斯等都是靠著黑人族裔關係而能進入名校就讀,才有機會從政、站上權力中心。
私立學校這種給特殊族裔的錄取做法雖然有些爭議,但畢竟是私人機構,收入主要是靠學費跟捐款,怎麼收學生,一般大眾管不著。但如果是公立學校,收入主要是靠政府稅收補助,那情形就不一樣了,我曾寫過一篇文章 反對以種族為考量的大學錄取方式,就是在評論這種不公平的情形。試想,如果在同一班級,同樣的家庭經濟條件,一位努力跟成績好(包括運動跟其他課外活動紀錄)的學生無法進入理想中的州立大學唸書,只因為族裔關係,比他不努力跟成績不好的同班同學反而可以進入,這樣硬是用不合理政策剝奪努力學生的機會,那是多麼不公不義的事情。
很可惜的,在美國亞裔人口比例算是很低,當透過民主投票制度決定政策時,這種不公不義的情形是很容易發生的,一切都只能靠亞裔自己爭取權益,遇到這種比選票、數人頭的情形,雖然是一定要抗議,但光靠走上街頭抗議是沒有用的,亞裔必須付出更多努力以培養更強的競爭力,想辦法往上爬、相互提攜更多的亞裔後輩,只有更努力、更團結,進而有影響資源分配的力量才能改變這種不公平的競爭,在此跟大家共相互勉勵。
============================
【大紀元2014年03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方平編譯報導)在美國,大學申請已經進入前所未有的競爭時代。1970年,斯坦福大學的錄取率為22.4%,而今天,只有5.7%的申請人被接受。根據Priceonomics.com報導,全美各地,像哈佛、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幾乎每個頂尖學校都報告了創紀錄的低錄取率。申請名牌大學的學生數量正在爆發性的增長,而他們提出的亮麗成績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優秀。
然則,亞裔學生在申請過程中還要面對額外壓力:填表時要不要報告自己的族裔?申請表上勾選「亞裔」的掙扎
有學生說:「我不想勾選『亞裔』……我媽媽告訴我,亞裔申請者在過程中受歧視……雖不能一概而論,但很多亞裔SAT考試成績完美、高中GPA完美……所以難以全部入選」;有的說:「身為成績相對突出者,我不想被標示為那個族群……不想被歸屬為14億亞裔申請者之一。」
他們的憂慮有道理嗎?統計數字真顯示了亞裔就較不易被錄取?長春籐聯校及同等程度的大學都否定有這回事,但是數字顯示的又是甚麼?
頂尖私校歧視亞裔的歷史證據:
認為亞裔學生受選擇性歧視人士所引用的數據來源主要有三。首先,頂尖大學過去發表的錄取分類細目。其次,於1996年,加州禁止了該州各大學以人種及族群來考量錄取。這給了自然比對的機會,人們可以從禁止前後的數據看出亞裔的錄取率是否有差別。最後,研究者試著量化成績優異亞裔學生的增長狀況,看看各校錄取率是否跟得上。
被引用最多的研究論據是,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湯瑪斯‧艾司賓雪德(Thomas Espenshade) 與亞歷山大‧雷德夫(Alexandria Radford)於2009年發表的《不再隔離、尚未公平(No Longer Separate, Not Yet Equal)》。該書分析了1997年8所大學的完整申請史料 (私立名校最後一次公開的資料)。
兩學者以種族及社會階表列了公私立大學的整體錄取率,該表顯示了高度選擇性的錄取標準。本文所關注的是最優秀私校的數字,資料顯示亞裔被錄取的比率是各族裔中最低的。研究者又以不同分數段的SAT分數來比較族裔差別,結果無論哪個分數段都是亞裔的錄取率最低。
雖然結果在統計學上有意義,為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擾,研究者又建立了回歸模式,控制申請者居住州別和學術表現。結果,六個模式都顯示亞裔被錄取的比率最低,其中第五模式,分數相當的亞裔學生和白人學生比較的結果,錄取機率小了67%。
最後,作者轉以更直覺的方式呈現:作為亞裔學生要申請進入最優秀私立大學,SAT成績要比白人學生高出140分。最終,研究者並未做出亞裔被歧視的結論。提出了「整體入學考量 (Holistic Admission)」的部分還包括:運動實力、元老子女、論文、推薦信分量等等。
加州公立大學:不再歧視
1996年以後,加州禁止各大學以人種及族群做考量來錄取學生。因此,柏克萊、UCLA、UCSD、Davis等加州大學各分校中亞裔的錄取率,在此法施行前後便自然顯示了差別。因為是公校,一切資料,包括學生族群錄取率都是公開的。
以加州最難擠入、拔尖的柏克萊大學來說,20多年來,柏克萊的亞裔生已從1989年的25%暴長到了45%,但這不能說明1996年之前亞裔受到歧視。因為,如果這段時間大學年齡的亞裔生數量突增,也會有相同現象。所以要看錄取率的變化;也就是說,禁止種族選擇後,亞裔是否較容易被錄取。當然,柏克萊是越來越難進,所以還要比較其他族裔的錄取率。
結果顯示,在1989年,亞裔和全體非亞裔族群相比確實較難被錄取,但早在2012之前的多年,就完全不再如此了。
近20年著名私校錄取率未反應亞裔族群增長
然而,過去20年亞裔大學年齡的學生增多了,好學生的數量也更多,在錄取率上卻沒被反應出來。這個觀點是創立「美國保守者(American Conservative)」出版社的羅恩‧伍茲(Ron Unz)量化歸納出來的。該刊物經常嗆聲,關注這個問題。
他整理了各私立名校亞裔的錄取率,不管是持平或縮減,都未能反應大量增長的亞裔人口。相反的,加州理工學院嚴守種族中立的錄取原則,卻能跟上亞裔族群的增加 (上述加州大學各分校亞裔錄取率也能跟上人口增長) 。
根據標準化的考試和各種資優競賽的結果,強烈證據顯示,亞裔美人不僅僅是表現優良,事實上是全面性的占優勢。
相反論點:不是對亞裔心存偏見
要找出反駁以上論點的證據很困難,不管資料陳舊或有其侷限性,各項資料都顯示了亞裔在頂尖學府的出現率過低。但同時,各校入學官又強烈否認對亞裔持有偏見。此外,筆者認識以前的招生人員,他們都是非常好的人。很難想像他們懷抱卑鄙陰謀,將亞洲人排斥於他們的校園之外。
招生「整體考量」很主觀
頂尖學校未歧視東方人的主要論據是:學術表現只是「整體考量」過程中眾多的標準之一。相對於錄取數量,成績好的學生簡直太多了。既然許多學生的成績都達到了錄取的最低標準(還是很高),成功的申請者得對想進入的學校作出除了腦力之外的更大貢獻。
前布朗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招生委員會羅德‧布迦霖(Rod Bugarin)講得很透徹:「是啊,如果只考慮考試成績,亞洲人和亞裔學生好像吃虧了」「但在個性化人與主觀招生過程中能脫穎而出的學生,卻是那些提出最強勢、最全面的申請書的人。」
亞裔校友與運動員少
1990年,美國民權辦公室(US Office of Civic Rights)總結了哈佛是否歧視亞裔的調查:鮮少有亞洲人因為運動項目或校友後裔被錄取。但這也只解釋了1990年的現象,20年後亞洲人口增加,錄取人數卻仍未達到應有的比例。
也有人說,「歧視亞裔問題」只被用作去反對積極行動、壓抑菲裔、西裔等校園少數的議論。雖沒錯,但這逃避了亞裔是否與白人基本線用了不同錄取標準的問題。
名校歧視的歷史
雖然各大學竭力澄清對錄取亞裔沒有心存偏見,但校方都不願提供近年的錄取資料佐證,以推翻過去亞裔SAT分數較高的舊資料。「整體考量」是個主觀的「黑盒子」可用於好或壞、接納或排斥的任何目的。在未提供數字之下,長春籐聯校入學官疾呼「相信我們,我們會善用選取權限」,但他們真值得相信嗎?
美國大學都相信自己是進步機構,教員都有遠見、校訓客觀而包容、致力於公共服務。寫澄清信件的招官可能也認為學校很好,是個進步的地方。即使他們真的歧視,任何一代人也都不會認為自己歧視族裔或有歧視傾向。數字如果表現了差別對待某一族群,就會迫使你想出定性的、不透明的解釋,說明為何存在岐異,在歷史上,這是個很不好的信息。
例如,是長春籐聯校就能證明不該受岐視指控嗎?長春籐聯校幾乎有400年曆史,在大部分的時光裡,婦女、黑人或其他不是白人的學生就入不了學。這段期間裡,教育者、招生官、校友,無疑認為他們是卓越學府的一部分,能給世界帶來希望。但歷史證明他們的招生理念歧視種族、女性。
「整體考量」曾用於壓抑猶太裔學生
在20世紀初期,長春籐聯校啟用了「整體考量」並幾乎立即用於壓抑猶太學生。直到1920年代,有了入學考「幾乎全憑成績選擇」,大量猶太男學生出現於哈佛、普林斯頓、耶魯校園。這樣,長春籐聯校開始「整體考量」,把猶太裔擠出校園。此時,照顧校友子女的錄取也開始在名校盛行。
直到1950年代,哈佛耶魯的招生官還曾公開描述外貌選取觀點,用了「敏感、神經質男孩」「智能過度被刺激」字眼來形容校園裡太多的學生,說要尋求「健康外向一類」。耶魯校長Alfred Griswold告訴校友,未來的耶魯人是「甲蟲眉毛、高度專門智能、但全面的男性」。
一直到1950年代,這些障礙終於解除,名校猶太裔學生的數字又上來了。
這裡不是要說亞裔是「新猶太」,只想說明潛在的「黑箱」招生觀點可以到很噁心的地步。不透明程序很主觀,可能被濫用。
結論:為甚麼重要
美國名校是相對的掌握了權力,歷史證明它是財富、權力與知識之門。進入圈子就能享有好處,好像給世界一個信號:你是選出來獲高薪、領袖職位的掌權者。
在今日世界,很難嚥下這口氣:聯邦資助、免稅的機構,卻能持續秘密操弄錄取觀點。儘管招生官都很善良,但是如果他們每次看到亞裔申請書,潛意識就是:「另個彈鋼琴的、用功的孩子,有絕佳SAT分數。是很好的候選人,但校園裡不能都是這類人。」這樣的想法,能帶領、能代表我們的社會價值的方向嗎?繼續抱持這種想法20年,可以嗎?
「優秀」的定義被招生官掌管了,在20世紀早期,是「精通拉丁文與希臘文」,接著是「出身自甚麼家庭」,今天是「整體考量」的黑盒子。
許多亞裔相信他們的學術錄取標準與白人有別,這可能是真的或假的,但大學應該釋出資料,讓大家無須再辯。但如果亞裔真的過少的出現在美國大學,沒能滿足他們學術表現的預測,這就會是將遭到歷史嚴厲評斷的那一類差別待遇了。
=========================================
2013年12月30日15:19 新浪教育 微博
在美國這樣的多種族組成的國家,配額是按比例政策性分配給不同族裔的社會提升的機會。常春藤等名校的配額是學校自行規定的錄取相應族裔學生的百分比。如果學生屬於一個在校園內超出他們在人群中的比例的族裔,像現在的亞裔和以往的猶太裔,常春藤會以一些莫須有的理由去拒絕他們的申請。
上世紀初,哈佛大學對猶太學生的限制是實施配額的最為著名的例子。當時哈佛不能容忍校園內日益壯大的猶太裔學生群體,董事會斷然釆取措施,將哈佛猶太學生的比例從1925年的27%變成了第二年的15%。如此露骨地歧視特定族裔的配額制度完全違背了美國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的機會均等的原則,最高法院幾十年前就明確宣判了配額制度違反了美國憲法。
在辯論平權法案涉及逆向歧視白人的安娜堡密西根大學的上訴案時,美國最高法院於2003年廢除了密西根用點數給予少數族裔優惠的錄取政策。因為申請州立大學的人數眾多,州立大學遠沒有私立學校那樣雄厚的財力去僱用足夠的評審官員,這樣導致很多州立大學以硬性指標而不是通過細讀每個學生的申請材料來做錄取決定。密西根當時實施的是一個150點數的錄取評價系統,達到100點的學生將會被自動錄取(詳細情況見圖一)。
GPA最高的4.0使學生得到80點,GPA 3.0的學生的點數則降為60; SAT滿分1600為12點,隨SAT成績的降低學生的點數將從12點遞減。密西根校友子弟額外加4點,而作文則僅為3點,大家從此也能看出公立和私立大學錄取學生的差別,因為這些對於常春藤的申請十分重要的環節,在著名的旗艦類州立大學都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只要你是屬於非洲裔,拉丁裔或印第安裔等少數族裔,你除了像其他族裔的學生得到相應的點數外,你還能自動得到20點的附加值。這個紅利有多大呢?它相當於學生將滿分為4.0的GPA提升了整整1.0。優異的白人或亞裔考了當時的SAT滿分1600,其在錄取中的份量僅相當於少數族裔選項的百分之六十!
雖然認定點數錄取不合理,高院卻認為計點的錄取措施有別於以往已被判為違憲的配額。這樣2003年的最高法院的判決允許高校錄取新生時,仍可以考慮種族因素。多數法官意向書的作者大法官Sandra O'Connor無視明顯的歧視而給了一個平權法案再實施二十五年的限期。美國民眾可沒有耐心等這麼久,至今己有包括加州,新罕布什爾,佛羅尼達,亞利桑那,內布拉斯加,密西根和華盛頓等七個州的居民,投票禁止州立大學使用平權法案錄取新生。
圖一:密西根大學曾經實施的點數錄取系統。右邊是學生通過努力取得的成績或社會賜予他們的優待,左邊為可以決定密西根大學錄取的點數。圖一:密西根大學曾經實施的點數錄取系統。右邊是學生通過努力取得的成績或社會賜予他們的優待,左邊為可以決定密西根大學錄取的點數。
一位身為哈佛校友的軟件工程師,通過分析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的數據,做出了一張簡單而直觀的圖表,強烈顯示常春藤作為一個群體,仍然精心控制著亞裔學生在他們校園裡的配額。它其實是以另一種方式證實了大家心裡早已明白的事實。一看這圖就知道它的作者是暗熟常春藤的,作圖都用紅色和藍色標記哈佛和耶魯。他文章的副標題是"常春藤招生怎麼腐敗"。
圖二:常春藤亞裔的百分比與美國亞裔學齡期學生人數的關係。此圖的作者Ron Unz為哈佛校友,軟件工程師和雜誌發行人。圖二:常春藤亞裔的百分比與美國亞裔學齡期學生人數的關係。此圖的作者Ron Unz為哈佛校友,軟件工程師和雜誌發行人。
Ron Unz發表於"美國保守派"雜誌的文章已引起美國眾多主要媒體的關注,紐約時報還為此在網上開專區邀請觀點各異的人士激辯。面對圖中的證據,亞裔百人會的前會長民主黨籍的吳仙標在紐約時報上的辯論題目乾脆是:"歧視是明顯的"。民主黨人對美國右派持續反對的政策如此憤怒,使我們也多少感受到了社會的良知。
讓我們從此統計圖更進一步地理解亞裔入學常春藤所遇到的政策性歧視。此圖的右側縱坐標為美國亞裔適合讀大學的學齡人口(18-21歲),左側縱坐標為亞裔在校園內的百分比,橫坐標為1990年至2011年大約二十年的時間段。這二十年裡,亞裔學齡人口從1990年的大約40萬增加到2011年的大約80萬。正如科學研究中的陽性對照,作為完全沒有限製而憑本事入學的大學的代表,加州理工學院的亞裔從1990年的20%左右增加到2011年的40%左右,這是沒有配額的情況。
那麼有配額的情況是什麼呢?哈佛和耶魯的亞裔學生都在1993年接近或超過20%, 但隨後下降了3-5%, 然後二十年維持在這個水平,與亞裔學齡學生的增長亳無關係。哥倫比亞大學也在1993年亞裔學生達到高峰,隨後迅速下降而恆定不變。康乃爾的一部分為州立大學,使得它是常春藤中錄取率最高的。即使以科學和工程見長,理應吸引更多亞裔申請的康乃爾,也在1995年亞裔百分比達最高值後下降。我們應該說,達特茅斯亞裔學生的增長是顯著的,從1990年的5-6%至現在的15-17%, 但它就是在韓裔校長的領導下也沒有突破常春藤的亞裔配額。與加州理工完全相反,八所常春藤的亞裔學生數從1990至2011一直維持在20%以下。從圖上看,他們從2000年至2011年期間更是重疊在一起的驚人的平線。
八十年代中葉,美國出現過抗議常春藤歧視亞裔入學的聲音,當時的紐約時報還以"不可能的錄取"描述當時哈佛拒絕亞裔的狀況,聯邦政府也立案調查過。聯邦的調查完成於1991年,這可能是為什麼當時哈佛耶魯的亞裔學生在1993-1995達到高峰的原因,但是風頭過後常春藤照樣我行我素。
近年耶魯的亞裔學生略微回升,從2006年的12.7%,2007年的15.4%到2008年的13.8%和2009年的15.5%。但耶魯二十年來通報給聯邦的數據從沒有超過17%, 強烈暗示內定的亞裔配額的存在。耶魯2012年公佈的亞裔百分比為二十年來的最高值16.8%, 但耶魯也破天荒地聲稱,如果沒有混血的可能耶魯亞裔百分比應為20.2%。後來從耶魯公佈的新聞得知,這個高出了3.4%的百分比是因為耶魯將填混血的5.4%的大部分學生劃成了亞裔。耶魯每日新聞說,哈佛所稱的2012年的亞裔佔新生的22.6%也是包含了混血的亞裔的結果。
這裡衍生出兩個問題:第一,最新的聯邦條款不允許學校在申報學生種族的百分比時,刻意除掉混血類別而改報單一的種族。 Unz的數據是按聯邦的規定在研究亞裔時沒有包括混血的。 "混血"自2009年開始使用,以前則被稱為"種族不詳"。由於普通申請表上沒有"混血"或"其他"的選項,耶魯報告給聯邦的混血是指學生選了二個以上的種族。第二,亞裔與異族通婚所生的混血孩子為避免歧視在填表時是盡可能不填亞裔背景的。前不久,紐約時報發表數篇文章專門報導此現象。哈佛耶魯當然是聰明的,他們根據法律不得不向聯邦政府報告對亞裔配額明顯的低百分比,然後再放出提不上檯面的高數據以抵消他們在公關上的難堪。
那麼此圖是否與近二十年來亞裔學生的學業和課外活動無長進相關,或者亞裔申請常春藤的人數下降了。常理和事實告訴我們這些都是不存在的。
八十年代之後,父母受過高等教育的華裔子女不可能比以往申請常春藤的更少。 2006年,亞裔佔了各州代表畢業班最高學業成就之一的美國總統學者的27%;德克薩斯州的亞裔僅佔3.8%, 卻擁有超過25%的德州的國家資質獎學金半決賽的勝出者;華裔學生每年在英特爾或西門子等高中科學競賽都佔相當的比例。 Ron Unz文中給出的數據顯示,美國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奧林比亞競賽的獲獎人,沒有一個學科例外,亞裔學生都從八九十年代的10-20%上升到現在的超過50%,化學奧賽亞裔更是佔據了90%的頂尖席位。
我們現在看到在此議題上頗有建樹的三位哈佛畢業的猶太學者。他們是Ron Unz本人,完成了分析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本科生招生的宏篇社會學專著"Chosen"的Jerome Karabel,以及稱亞裔為新猶太人並發表了有影響力的題為"The Price of Admission "一書的Daniel Golden。並不是猶太人特別喜歡為亞裔打抱不平,更多的應該是猶太人幾千年在世界各國謀生的經歷使他們對逆向歧視的那種特有的敏感。反觀亞裔的聲音則微弱得多,大家一般都忍氣吞聲,更有一些人則貌似胸懷開闊而為歧視政策唱讚歌。
常春藤對亞裔學生的限制如此同步,像是他們在新英格蘭的某個小鎮秘密開會決定似的,這樣可以有利共享有責同擔。我們也不必奇怪,這次高院在辯論德州的平權法案的案子之前,常春藤釆取的聯合支持平權法案的行動。
亞裔配額只能從這些強有力的科學數據中推斷出,常春藤是絕不會公開承認的,正如他們上世紀初矢口否認猶太的配額一樣。別的不說,常春藤諸校如果惹上違憲的嫌疑,他們的巨額聯邦研究資助就會受影響了。但是無論我們的政治觀點多麼相左,公然否認配額的存在似乎是對數據的不尊重了,如果國家統計中心發表的數據是真實的話。 (作者:吳曉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