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8-6-4
美國民主黨的黨內總統候選人初選終於結束了
歐巴馬一如預期 獲得黨內過半數的黨代表支持
將會在八月黨大會中被提名
在往後的五個月裡
馬侃陣營跟歐巴馬陣營一定會相互攻擊
跑出一些有的沒有的外圍組織製造模糊的事情來抹黑對方
尤其是意識型態上的事情 像是愛國 種族 等等

美國這次大選將跟過去兩次的台灣總統大選非常類似
共和黨將學民進黨以操作族群跟意識型態來獲得勝利
民主黨跟國民黨的訴求類似將以經濟為主軸
不知道有多少美國人能看到台灣的經驗跟教訓
如果讓一個以意識型態為主的政黨來治國
那美國的前途跟世界和平是岌岌可危

但是大多數美國黑人真的是像是扶不起的阿斗
全美國治安不好 學區不好 聯邦跟州政府補助最多的地方
都是以黑人佔絕大多數的區域
美國是個高度地方自治的國家
居民能決定許多地方上的事務
美國聯邦跟州政府也對黑人有許多特別好的法案
像是公立大學就學保障名額 獎助學金
許多好的私立大學也是有特別保障名額
但是他們就是不爭氣 不願意努力
讓人家覺得他們不把自己住的地方甚至是美國當作是他們的家園
這也是為什麼黑人政治人物很難選選得上州長 聯邦參議員等全美國的位置

我相信歐巴馬應該是知道這個問題
希望他將來如果當選後不會大量在各種位置上重用黑人
民主黨的黨部組織與公職人員也應該不會放任他亂安插人事
否則這將是美國未來的一大惡夢

在兩害取其輕的情形下
我只能呼籲 為了世界和平 台灣 大陸 與所有華人的未來
大家一起來支持民主黨的歐巴馬


===============
2008-5-27
後面轉貼了一篇文章 "希拉蕊失言與甘迺迪陰影"
再過幾天 5/31
民主黨就要決定跟處理佛羅里達州跟密西根州 提前舉辦的黨內初選問題
6/3 所有的州黨內初選也即將結束

只是希拉蕊可能會把戰線延到八月的黨代表大會
她心理大概無法接受本來穩贏的初選居然會輸
驕兵必敗說明了她的處境
如果民主黨以為布希支持率只有30%
所以選民一定會投給民主黨總統候選人
那可能就犯了跟希拉蕊一樣的錯誤


============
2008-5-22
我先來解釋一下美國總統選舉

美國總統辦法是一種由人民半直接選出來的選舉方式
雖然選票上印了每個候選人的名字
人民也直接投票給候選人
但是哪個候選人會當選
不是比由人民直接投的總得票數
而是由每一州選出的選舉人團 (electoral college)投票再選出總統

每一州的選舉人團數目是該州的聯邦參議員數目 (每一州固定兩位)
加上該州的聯邦眾議員數目 (全美總數固定 435位 , 所以每一州的聯邦眾議員數目會因為該州人口增加或是減少而改變, 平均一個眾議員大概代表將近七十萬人口)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s_House_of_Representatives

所以全美的總共的選舉人團數目是100 + 435 + 3 位華盛頓特區代表=538
http://en.wikipedia.org/wiki/U.S._Electoral_College
要選上總統需要有270選舉人團票

因為美國強調地方自治
聯邦並沒有統一的規定每一個州如何選出選舉人團
每一州的選舉人團選舉分配方法不一定
但是到目前為止
絕大多數美國的州
目前都是規定贏得人民選票者全拿當地州的總統選舉人團票數
哪怕只贏人民直接投的選票超過一票
只有少數一些州規定按照人民選票比例分配
請參考
http://www.archives.gov/federal-register/electoral-college/about.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s_presidential_election,_2008

這種選舉方法當初立意很好
因為每一個州都是自由加入美國聯邦
所以應該一個州應該只有一個意志跟屬於自己的總統候選人
也不會讓大州擁有絕對的影響力

但是這也有個很大的缺失
兩黨候選人會集中關心幾個大州
而忽略許多小州
而且贏得全國人民選票的候選人可能落選
就像2000 高爾在全美總人民選票數贏了布希五十多萬票
高爾獲得48.4%, 布希只有47.9% 得票率
但是在選舉人團數目上
布希有271 票 高爾只有 266票
http://en.wikipedia.org/wiki/U.S._presidential_election,_2000

造成這個現象是因為
高爾在紐約州跟加州等人口眾多的州票數贏布希非常多
布希在許多州卻只有贏高爾一點點
但是布希仍舊獲那些該州所有的選舉人團數

這種現象造就了所謂 "搖擺州" (swing state)
像是俄亥俄州 跟佛羅里達州

現在有個政治團體在遊說每一個州修改他們的選舉人團選舉分配法律
應該修改為依照人民得票率來分配舉人團數
這個不需要修改聯邦憲法
所以也許在下一任總統選舉
就有可能多數州採用新辦法

解釋完美國的總統選舉方法

來看看美國總統有多大的權力
先不管無形上的權力
看到可以任命官員的數量就夠嚇人的
美國一但換了總統
尤其是換了黨執政時
所有駐外大使
高級將領
副部長級以上官員都幾乎會全部換掉
6000人是在新總統上任時同時任命的
另外有8000人是在新總統上班以後才開始任命的
http://en.wikipedia.org/wiki/President_of_the_United_States
這些被任命的官員 法官 將領也會換上自己的機要秘書等心腹

所以有人戲稱
在美國改朝換代時候
可能高達五萬到十萬多人會失業
整個華盛頓特區人員搬進搬出的
送舊迎新的宴會不斷
非常熱鬧

現在歐巴馬已經開始在尋找副手了
他當然是不會找希拉蕊來當副總統
就像當初連戰不願意先找宋楚瑜搭檔競選一樣
黨內初選已經把朗個人的關係完全打壞了
除非是面臨黨內的嚴重壓力
否則兩個人是不可能自動合作的

我看希拉蕊會一直撐到八月
寄望大環境的改變
只要有一百多個超級黨代表改變來支持她
她仍舊是有希望被提名的
只是如此的話
民主黨大概要步入以前國民黨分裂的後塵
把總統拱手讓給馬侃

越來越多白人勞工與中產階級
這些大多數是偏向民主黨的人
寧可 " 棄黑保白", 這將是歐巴馬最致命的打擊

看得懂英文的可以看看 CNN 的分析

Polls: Clinton does better in the swing states
http://politicalticker.blogs.cnn.com/

Can Obama win over the working class?
http://www.cnn.com/2008/POLITICS/05/21/obama.blue.collar/index.html

看不懂英文的就看我另一篇文章
"歷史會在美國重演嗎"
http://tw.myblog.yahoo.com/taiwan-usa/article?mid=1187&prev=1188&next=1182


==========
2008-5-20
在後面轉貼了一篇文章 "善變又固執的共和黨總 統候選人麥肯"
我們拭目以待
看看美國人會不會選出一個比布希更爛的人出來當總統
布希腐敗無能不是我說的喔
是他以前派駐伊拉克的部隊前指揮官公開的聲明

在民主社會制度下
一個民選的總統基本上就是代表一個國家人民的水平跟未來
布希對於國際情勢 世界歷史與地理的無知 跟過於自我 基本上就是美國人的寫照

馬侃 (
麥肯), 歐巴馬, 希拉蕊 之中一定會有一個當上明年美國總統
這個關係全世界 包括大陸跟台灣的未來發展跟走向
所以大家應該要密切關心美國精采的總統選戰
我也會不定期的在此分享美國總統大選的相關消息與心得

==================
前美軍駐伊部隊司令稱布希無能導致美軍失敗
環球時報-環球網 日期:2007年10月16日

前美軍駐伊拉克最高司令官桑切斯中將

  據英國廣播公司13日的消息,前美軍駐伊拉克最高司令官桑切斯將軍說,美軍目前在伊拉克的戰略是“沒有盡頭的噩夢”。


  現已退休的桑切斯中將還說,美國的政治領導人“無能”和“腐敗”。他說,這些人如果是在軍隊裏的話,會受到軍事法庭瀆職的審判。他在華盛頓附近的阿靈頓對記者們說,美軍在伊拉克的任務無疑是一場“沒有盡頭的噩夢”。


  桑切斯說,美國在伊拉克領導人薩達姆?侯賽因倒臺後的一系列政治判斷錯誤導致了後來的武裝抵抗。他指責美國解散了薩達姆的部隊卻沒有在薩達姆倒臺後迅速建立起文官政府以及與部落領導人搞好關係。


  美國白宮今年向伊拉克增兵3萬,企圖阻止那裏的教派衝突和爭取某些政治穩定。但桑切斯將此舉說成是對多年來在伊拉克錯誤政策的一個“絕望的彌補嘗試”。桑切斯警告說,在伊拉克目前局勢下,美國能夠取得最好的結果是“延緩失敗”。


  白宮方面沒有對桑切斯的評論做出直接回答。白宮指出,伊拉克美軍最高指揮官彼得雷烏斯將軍和美國駐伊拉克大使克羅克的報告說明,雖然伊拉克局勢很困難,但是正逐步取得進展。


  白宮發言人博恩說:“我們感謝他(桑切斯將軍)對國家做出的貢獻。正如彼得雷烏斯將軍和克羅克大使所說的,在伊拉克,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但是,正在取得進展。”


  桑切斯將軍從2003年中開始,擔任了一年的駐伊拉克聯軍指揮官。去年,他在巴格達阿布格萊布監獄醜聞的余波中退休。但是,他從未被指控過負有任何責任。(環球時報·環球網)




==================

在美國謊言下腐爛的伊拉克

Pepe Escobar
香港《亞洲時報》
stnn.cc
2008-4-1


  未來客觀的歷史學家也許會把2003年3月19日美國進攻伊拉克這一天看作是西方霸權主義的又一座“豐碑”。轉眼5年時間過去了,這場戰爭仍未結束,只是美國電視媒體甚少報道伊拉克局勢,因為那只會招來人們對布希政府的不滿。

  作為這場戰爭的策劃者之一,美國副總統切尼在“旋風”式訪問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後,表示當地局勢已有“顯著變化”,並稱讚安全工作大有進展。但事實並非如此。日前,一名遜尼派婦女才在卡爾巴拉市一個清真寺引爆了自殺式炸彈,造成至少42名什葉派穆斯林死亡和73人受傷。

  很遺憾,切尼沒有看見真正的巴格達:缺水缺電,污水成河。據了解,當地電力供應缺口高達3000兆瓦,要讓巴格達恢復24小時通電可能要花費10年時間,這就是所謂的“戰後重建”工作嗎?

   美國防部在對超過60萬份伊拉克官方文件進行研究後,近日發佈報告稱前薩達姆政府和“基地”組織之間沒有直接聯繫。但切尼對這一結論似乎很不滿意。為低 調處理,這份報告沒有在官方網站上公開,記者只能通過郵寄的方式向有關部門索取報告的光碟。這同2002年布希政府在戰前的高調宣傳相比,確實有“顯著變 化”。

  英國智庫“牛津研究小組”(Oxford Research Group)表示,因戰爭和衝突而死亡的伊拉克平民已增至130萬人,這個數字還未包括安巴爾和卡爾巴拉等“重災區”。另外,至少400萬平民無家可歸或 成為難民逃往敘利亞和約旦,造成兩國的資金和資源日益短缺。由此看來,這場戰爭比13世紀蒙古帝國入侵伊拉克所造成的破壞更為嚴重。

  在駐伊聯軍指揮官彼得雷烏斯鎮壓策略的指引下,巴格達已經淪為了一個破敗、無序、高墻圍築、受當地軍閥和武裝分子所主宰的“貧民窟”。而這一策略的實行又要花掉美國納稅人每月數以十億計的金錢。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利茲教授(Joseph Stiglitz)和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琳達?比爾梅斯(Linda Bilmes)共同撰寫了新著《耗資三萬億的戰爭:伊拉克衝突的真正代價》(The Three Trillion Dollar War: The True Cost of the Iraq Conflict)。書中寫道,到2017年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總開銷將會達到1.7至2.7萬億美元。若按照共和党總統候選人麥凱恩的好戰立場,這個 代價還將無限增長。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意識到,這筆資金完全可用於造福國人,如改善公立學校的辦學條件,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和整修基礎設施等等。

  布希政府的“增兵”政策已被迫暫時中止,彼得雷烏斯解釋說此舉是“明智”且“審慎”的。最近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威廉?法倫提出請辭。他強烈反對“增兵”伊拉克和主張立即撤軍,所以遭到布希政府的排擠。

   也許很多人認為在總統大選前夕,美軍不會有大動作,至少表面上沒有。不過,五角大樓卻正在科威特秘密修建一個龐大的永久性軍事基地,以便完全控制整個中 東至西南亞一帶。此外,美軍已經在卡達、巴林、阿聯酋和阿曼等國家擁有永久性基地。不管是主張撤軍的奧巴馬和希拉裏當選,還是主張“增兵”的麥凱恩上臺, 伊拉克戰爭仍會在科威特和其他親美海灣國家的支援下繼續下去。

  巴格達不僅是21世紀最暗無天日的地方,也是被恐懼和絕望所籠罩的城市。這是布希政府實行“增兵”策略以及遜尼派反“基地”武裝組織“覺醒”(Sahwa)不斷擴大勢力的結果。

   一些屬於中層階級的什葉派居民對《亞洲時報線上》表示,強姦、搶劫和虐殺等犯罪案件有所下降(2007年8月每天約有65名伊拉克人被殺,2008年2 月減少至26人)是因為附近地區的其他教派或種族都已經被清除掉了。借華盛頓當局的官腔來說,巴格達確實比以前安全了。在巴格達戰役期間以及2006年2 月薩馬拉(Samarra)什葉派清真寺被炸後,平均每個月就有3000名伊拉克平民慘遭殺害。

  無能的馬利基政府如今只是躲在由雇傭兵把守的“綠區”茍延殘喘,對區外的實際形勢知之甚少。如果馬利基總統一行想要到鄰近的曼蘇爾地區巡視一番,那麼警衛部隊首先必須對該區進行全面搜查,就跟美國總統出巡一樣。

   無論華盛頓當局做出何種決策或編造何種謊言,有兩大現實狀況是無法改變的:一、遜尼派抵抗組織使駐伊美軍陷入了持久戰的僵局,致使美軍滑向戰敗的邊緣; 二、從大局上看,什葉派戰勝了遜尼派,因為前者和庫爾德部族一起控制著政府、議會、軍隊(13個師的兵力當中有一半與伊朗有關聯)和警察。

  “覺醒”自衛隊的前身其實就是遜尼派遊擊隊,其中不少人還是被前美國防長拉姆斯菲爾德稱作塔利班“殘余分子”的前薩達姆時代軍官。在他們決定從美軍那裏支領每月300美元的薪水之前,他們還是襲擊駐伊美軍的遜尼派武裝分子。

  畢竟他們不可能與美軍、“基地”組織和伊拉克政府等三方同時作戰。他們只是伊拉克境內眾多武裝力量當中,一支反對伊拉克什葉派多數政府的力量。駐伊美軍同樣也是眾多武裝力量當中的一支,只不過裝備較為精良罷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早前的“分而治之”策略收到了一定效果:遜尼派和什葉派彼此仇恨的程度更甚于對駐伊聯軍的仇視程度。不過,遜尼派和什葉派在要求聯軍撤出伊拉克這一關鍵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致的。至於他們為什麼沒有連手向美軍發起進攻,這是因為各自的政治立場不同。

   事實上,伊拉克境內存在著各自代表不同勢力的武裝力量:庫爾德族的“自由鬥士”(Peshmerga),什葉派的“邁赫迪軍”和“巴德爾組織”,以及遜 尼派的“覺醒”自衛隊和其他抵抗組織。由什葉派精神領袖薩德爾領導的“邁赫迪軍”把精力放在了下屆議會選舉和奪取政權這一目標上;“自由鬥士”的重心則是 要在有望使基爾庫克歸屬權落入庫族人手中的公決舉行後保衛這座城市的安全;巴德爾組織不想失去手中的政治權力,因此才會遵守與“邁赫迪軍”之間的停火協 議;而“覺醒”自衛隊則準備隨時向什葉派發動突襲。在這錯綜複雜的關係網當中,美國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局外人”。

  伊拉克已經無法被稱作“國家”了。美國的“增兵”政策只是一個假像。所謂的戰爭無從談起,因為伊拉克政府的軍隊毫無還手之力。

  另一方面,土耳其軍方已經表明隨時可能攻打伊拉克北部的庫族自治區——庫爾德斯坦(Kurdistan)。如果等到一再拖延的基爾庫克公決舉行後,庫族人完全控制了石油資源和重燃獨立野心之後,後果更加不堪設想。

   薩德爾在對伊拉克社會的混亂表示痛心之後便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如同傳說中的第12位伊瑪目(Imam,伊斯蘭教長的頭銜)——馬赫迪伊瑪目 (Imam Mahd)那樣。這對於虔誠的什葉派來說是一件大事,而不僅僅是一個政治計謀。如此一來既可以把“邁赫迪軍”的部分“殺戮”任務推到美軍的身上,又可以把 注意力放在下一屆選舉。薩德爾希望他的支援者在下屆選舉中搶下什葉派省份的地方政府大權。反美思想強烈的薩德爾遲早都會成為伊拉克的主宰,而華盛頓則無可 奈何。

  美國總統大選的確屬於“內政”範疇,但民主党候選人希拉裏和奧巴馬都沒有明確表示要完全取消美軍在伊拉克的“行動”,或者縮減切尼和一眾軍火利益集團所支援的海外軍事基地擴張計劃。

  因此,美國總統大選也是一個國際問題。在美國用謊言支撐的、所謂“先發制人”的戰爭中,數百萬的伊拉克人喪失了家園、工作、親人、夢想甚至是可貴的生命。在驚慌和恐懼中,他們祖祖輩輩薪火相傳的土地變成了一片滿目瘡痍的廢墟。




=================

中國時報 2008.05.21 
善變又固執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肯
林博文


 穩獲美國共 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亞利桑納州資深聯邦參議員麥肯,過去在黨內是個令人側目的離經叛道之士(maverick),在競選時則標榜直話直說 (Straight talk)。事實上,麥肯做人做事一向缺乏原則,常會發出令人錯愕的言論。從政20多年來,他一直不惜「以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甚至「以明日之我與今 日之我戰」,不停地「戰」,只要對自己有利,只要天天成為新聞人物,只要能夠實現當總統的野心。


 有些美國媒體宣稱還有很多選民不太清楚歐巴馬的出身背景與政治理念,其實也有不少選民仍不了解麥肯這個人,包括共和黨的忠貞分子在內。麥肯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海軍將領,父親在越戰期間當過太平洋美軍總司令,訪問台灣多次。麥肯繼承父志而就讀安那波利斯美國海軍官校,喜歡搗蛋、搞惡作劇,畢業成績墊底。依恃家世,他選擇當海軍飛行員,參與越戰。


 麥肯所駕的戰機於1967年遭越共擊落而被俘,在戰俘監獄(美軍戲稱為「河內希爾頓」)坐了5年半苦牢,經常被修理、拷打。北越當局獲悉 他父親是美軍太平洋總司令,準備提前釋放他,但堅毅不屈的麥肯峻拒這份人情,再遭越共痛整。1973年美與北越簽定停火協議,釋放一批戰俘,其中包括手腳 已斷、心神受創的麥肯。


 海軍特別禮遇麥肯,保送他到海軍戰爭學院深造,他的興趣已 轉向政治。先在國會當海軍聯絡官,熟悉國會山莊的政治運作後,獲選為亞利桑納州眾議員,1987年當選聯邦參議員。當時亞利桑納州有個名叫查爾斯.基亭 (Charles Keating)的地產商兼銀行家,收買了5名參議員幫他在國會打點,綽號「基亭五人幫」(Keating Five),麥肯即是其中一個。基亭的銀行和儲貸會惡性倒閉,虧損數十億美元,由美國納稅人埋單。後來基亭坐牢,「基亭五人幫」只有麥肯全身而退,但名聲 和形象大受影響。


 麥肯向選民鄭重道歉,並表示今後絕對清廉、絕不與遊說客來往。亞利桑納州選民看他一副很誠懇的樣子,原諒了他,繼續選他當參議員;但時間一久,麥肯照樣跟說客打交道。他和威斯康辛州民主黨參議員范格(Russell D. Feingold)合作提案修改選舉財務法,並加強管理遊說法。但在歐巴馬夫婦和希拉蕊夫婦陸續公布過去8年所得報稅明細之後,麥肯只公布過去2年他自己的個人所得稅,不包括他妻子的收入。原來其妻辛蒂(Cindy)是個大富豪的女兒,父親是美國百威(Budweiser)啤酒第二大配銷商,她亦有千萬家產,曾和父親一起投資基亭經營的購物中心。辛蒂自己開了一家飛機公司,麥肯向妻子廉價租用飛機做競選工具。辛蒂說,她永遠不會公布所得稅表,即使丈夫當總統,她也不公布。


 共和黨內部20多年來一直對麥肯很頭痛,已下台的參院共和黨領袖杜爾(Bob Dole)尤其討厭他,因麥肯時而大唱反調,與共和黨主流作對;時而與黨內極右派合作;時而與民主黨自由派眉來眼去,4年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凱瑞最想找他當副總統候選人。


 8年前,麥肯角逐總統候選人提名,在新罕布夏州首役一舉擊敗布希,全黨震動;但在南卡州初選時,布希團隊使用下三濫「奧步」(造謠麥肯與女黑人生私生子、辛蒂吸毒),而使麥肯飲恨,從此一蹶不振。大家以為臉頸有皮膚癌、右手不便的麥肯會放棄白宮夢,但大家都錯了;去年夏天麥肯選戰財務吃緊,大家又以為他會退選,結果竟脫穎而出,大家又錯了。


 儘管布希團隊一再羞辱麥肯,沒有骨氣的麥肯卻再三向布希低頭;麥肯原來堅決反對布希嘉惠大富豪的減稅法,現在也贊成了。除了環保政策與布 希相左之外,麥肯幾個月來不斷討好黨內極右派,甚至公開發表演講保證在入主白宮後繼續提名保守派法界人士出任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


 最令人費解的是,當年反對雷根派兵至貝魯特、反對柯林頓出兵索馬利亞的麥肯,為什麼堅定支持布希侵略伊拉克?被越共關了5年半的麥肯,明明知道美軍死了5萬8000人,為什麼還大聲叫嚷伊戰一定會成功?打過越戰的現任參議員有4位,只有麥肯一人是主戰派,有人分析說麥肯在越戰當飛行員而不是在地面作戰,不知道戰爭的慘烈,美軍的無所作為。麥肯則認為越戰之敗,乃是美國人民反戰和首任越戰美軍指揮官魏摩蘭無能之故,否則美軍會打贏。


 換言之,71歲的麥肯力挺伊戰乃是支持越戰的延伸,他不願接受任何不利伊戰的客觀事實,他拒絕接受伊戰失敗的說法。他固執地、盲目地力主 美軍繼續留在伊拉克,再留10年亦無妨。一方面很善變,一方面又很頑固的麥肯,到時候也許會赫然發現他失去了白宮,也丟掉了伊拉克。


==================

中國時報 2008.05.28 
希拉蕊失言與甘迺迪陰影
林博文


 柯林頓夫婦在美國政壇上打滾數十年,崛起於南方小州,登上權力最高峰。這對「金童玉女」在政界的名聲毀譽參半,許多人批評他們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敢做不能做的事,會說不可說的話。即連個性溫和的自由派通俗歷史名家大衛.麥卡勒(David McCullough)亦指責柯林頓夫婦所關心的只是政治利益。


 柯林頓眼看妻子希拉蕊已沒有希望獲 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開始放風聲說歐巴馬應該挑選希拉蕊為競選伙伴,因為「希拉蕊之長可以補歐巴馬之短」,亦即希拉蕊能力為歐巴馬爭取到游離大州(如 賓州、俄亥俄州等)白人藍領階層和婦女選票。不過,柯林頓的真正用意是,希拉蕊要想當總統,必須先占住副總統的位子;唯有如此,方能掌握競逐下屆總統的優 勢。即使歐巴馬連任到2016年,希拉蕊其時才68歲,仍不算太老,至少比雷根、麥肯還年輕


 就在柯林頓打這項如意算盤之際,沒想到已陷入困獸鬥的希拉蕊在接受南達科他州一家報紙訪問時,竟說她拒絕退選,乃是因過去有不少初選拖得比現在還久,如她的丈夫在1992年6月始獲提名,但她加了一句爆炸性的話:「我們都記得鮑比.甘迺迪就在6月底加州遇刺的。」此語一出,歐巴馬團隊上馬譴責希拉蕊是在暗示歐巴馬也許會像鮑比一樣遇害,許許多多媒體亦紛紛抨擊希拉蕊說話不得體、沒經過大腦。


 極少公開認錯、道歉的希拉蕊,未料到各方反應竟如此快速激烈,只得勉強表示歉意。但仍嘴硬地辯解說她完全沒有暗示歐巴馬會像甘迺迪遭到同樣命運的意思,而是媒體斷章取義;又說因為泰德.甘迺迪最近被診斷有腦癌,因此心裡面一直掛念甘迺迪家族。


 不論希拉蕊如何解釋,不管她有沒有「暗示」,希拉蕊的權力欲絕對超過她的丈夫,而她固執硬拗的個性, 亦絕非柯林頓能比。有些評論家認為希拉蕊的失言,已注定歐巴馬不可能挑她當競選搭檔;兩個陣營的敵視程度,殆為現代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初選史上所僅見,甚至 超過1968年初選的混亂狀態和1960年約翰.甘迺迪與詹森的對峙情況。然而,世事難料,尤其是政治,說不定希拉蕊會在6月初退選,更說不定歐巴馬會以 勝選為考量而挑選希拉蕊為副座,就像甘迺迪選擇詹森。


 細看整個選情,希拉蕊顯然已無法在今年實現她成為第一個女性總統的美夢。


 其實,當不成總統又有何關係,不如退而求其次,努力做個第一流參議員,在議壇上領袖群倫;師法泰德.甘迺迪,與白宮無緣,就全心全力做一個出色的民意代表,把政治智慧放在立法上。


 泰德.甘迺迪得了腦癌的消息傳出後,共和黨以及右翼媒體都一致表示震驚與同情,並讚揚他在參院經常向共和黨伸出友誼、協商之手的浩翰風範。甘迺迪在民權、社會福利、教育及保障勞工等立法上的貢獻,堪稱參院第一人。他的哥哥約翰半個世紀前曾為美國歷史上8個著名參議員寫傳,以表彰他們的政治勇氣,書名為:《勇者的側影》(Profiles in Courage)。論泰德的立法成就,他已有資格列入現代版《勇者的側影》。


 甘家第二代的總統夢,約翰未克善終,鮑比壯志未酬,泰德於1980年挑戰卡特而遭挫敗。甘家是一個充滿悲劇的富商之家,其悲劇本質常在甘家每一位成員身上浮現,泰德亦不例外。從早年遭哈佛大學退學、1969年汽車墜橋事故導致女祕書死亡、與妻子仳離、兒子與女兒皆得癌症等,泰德一直在風浪中成長、茁壯,同時又須肩負照顧、培養甘家下一代的重任。


 泰德於1962年進參院,填補其兄約翰的席位,他在參院的年資僅次於已90歲的西維吉尼亞州參議員的羅伯特.柏德。泰德徹底放棄總統夢, 是在1988年,那年民主黨提名麻州州長杜卡吉斯,但遭老布希打敗。約翰和鮑比都曾做過參議員,然皆無表現,兩兄弟都把參院當過度,心裡想的是白宮。46 年來,泰德在議事上的表現燦然可觀。中國古話說:「不為良相,便為良臣」,泰德則是:「不為總統,便為超卓代議士」。


 泰德的繼女25日畢業於康乃狄克州威斯理安(Wesleyan)大學,該校邀他發表演說,但因病在身而請歐巴馬代打。


 穿著名譽博士袍的歐巴馬,受到師生與家長的熱烈歡迎,他呼籲學生響應當年甘迺迪成立「和平工作團」的號召,為全人類服務。歐巴馬的代打,象徵了泰德已把民主黨自由派的火炬移交給他。



====================


中國時報 2008.06.05 
黑人總統美夢 值得放手一搏
閻紀宇/新聞分析


 黑人當總統?美國民眾在電視上觀賞過(《24反恐任務》),在電影體驗過(《第五元素》、《彗星撞地球》)。但是想像一下:明年一月廿日正午時分,身為黑人的歐巴馬走上華府國會山莊西側台階,宣誓就任美國第四十四任總統;在一個黑人只占總人口數一二.八%的國家,這一刻真的會發生嗎?


 美國號稱是民族的熔爐、民主的殿堂,照理說應該比許多國家更能夠接受少數族裔出任國家領導人,然而從蓄奴制度、南北戰爭到民權運動,種族歧視與種族衝突在美國社會中一直陰魂不散。


 美國立國二三二年,但是五十三年前才選出(普選)第一位黑人聯邦參議員,第一位黑人民選州長更是到一九八九年才出現。今日黑人在聯邦參議院占幾席?一席,就是歐巴馬。


 在歐巴馬崛起之前,「黑人總統」根本被視為天方夜譚,永遠是下一個世紀的夢想。儘管近來多項民調顯示,四分之三的選民相信美國已經可以接受黑人當總統,但年僅四十六歲、父親是肯亞黑人、母親是美國白人的歐巴馬,是否能夠實現這個史無前例的「美國夢」,而為美國社會締造新的典範?有人樂觀期待,也有人悲觀搖頭。


 先從歐巴馬與希拉蕊漫長的初選惡戰談起,雖然兩大陣營在檯面上儘量不碰歐巴馬種族背景,但這個問題無所不在,而且是希拉蕊幾場重大勝利的 關鍵因素,在阿肯色、西維吉尼亞、肯塔基等白人主宰政壇的南方諸州,許多民主黨白人選民坦承不諱:歐巴馬的膚色讓他們的選票投不下去。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家葛林瓦德直言:「種族是歐巴馬的負債,不是資產。」


 不過馬里蘭大學政治學家蕭勒不以為然,他指出那些無法接受黑人總統的白人選民,大多屬於堅定甚至極端的保守派,本來就不可能投票給民主黨候選人。至於美國政治學上所謂的「布萊德雷效應」─白人選民表面上說能夠接納黑人候選人,但投票時還是膚色重於一切,蕭勒也認為不會發生在歐巴馬身上。


 蕭勒相信二○○八年的總統選舉將一如以往,共和黨繼續固守南方幾個傳統重鎮如阿肯色、西維吉尼亞、肯塔基、田納西,民主黨無論由誰出馬都休想越雷池一步。但歐巴馬本來就不必仰賴這幾個州,而是要在其他地區開疆闢土。雖然他初選時在賓州、俄亥俄、密西根等「關鍵州」都輸給希拉蕊,然而已經打下深厚基礎,絕對有機會放手一搏。


 根據蓋洛普公司本月二日發布的最新民調,歐巴馬與麥肯的支持率以四六%對四六%平分秋色,基本上維持近一個月來的態勢。


 喬治亞州莫爾浩司學院社會學教授金恩認為,歐巴馬最大的弱點其實不在膚色,而在於年紀太輕、政治立場與社會主張偏向自由派,因此會讓較為保守選民懷疑他的治國能力與經驗,甚至質疑他的愛國情操。


 歐巴馬少年得志,可是只當過七年多的州參議員與三年多的聯邦參議員。反觀共和黨的準總統候選人麥肯,雖說高齡七十一歲是不利因素,但他擁有廿五年的國會山莊資歷,而且出身海軍上將世家,又是越戰傳奇英雄。歐巴馬面臨的挑戰有多艱鉅,不言可喻。


 分析家認為,歐巴馬除了繼續高舉「變革」、「希望」的旗幟之外,更要積極搶攻共和黨主政八年的最大弱點─經濟議題,才能扭轉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劣勢。歐巴馬雖然在初選擊敗希拉蕊,不過他或許應該借重柯林頓在一九九二年的勝利方程式,告訴對手:「笨蛋,問題在經濟!」


============


中國時報 2008.06.05 
懷抱「無畏希望」 歐巴馬踏上大選擂台
劉屏/華盛頓四日電

 歐巴馬成為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證明了他在正式宣布參選(零七年二月十日)之前幾天講的話:「一群平凡人,只要團結,可以成就非凡事業」。他成就的,不但是第一位少數族裔總統候選人,更是在艱苦的初選中,以不屈不撓的毅力、精確獨到的策略,打敗了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夫婦。


 儘管美國立國先賢所稱的「人人生而平等」,但顯然這不包括黑人,甚至在憲法中把黑人只算為五分之三個人,但是歷史已經遠遠超前於當初所能想像。


 歐巴馬從政經歷就是打破黑人參政的前例,一九九七年至二○○四年,歐巴馬擔任伊利諾州的州參議員,其間在二○○○年時曾試圖角逐聯邦眾議員,但在黨內初選失利。可是他在零四年競選聯邦參議員成功,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三位普選產生的黑人參議員,得票高達百分之七十,創下州史紀錄。


 這回角逐黨內提名,他在開始時落後於希拉蕊,但在第一個初選州愛荷華拔得頭籌,往後與希拉蕊互有勝負,但他在戰略上始終堅持一個「變」字,在所有的造勢場合都處處可見「支持改變」的標語牌,與星條旗相對的也是斗大的「變」字,甚至曾在一場造勢活動中說了23次「變」(change)。


 而在戰術上,他堅持的是「不放棄任何一張選票」,憑著信念與年輕的本錢,他馬不停蹄,與選民談,也與媒體談,彷彿中國抗戰時的「苦撐待變」、「積小勝為大勝」、「以時間換取空間」,把代表票一張張的累積起來,終於登上全國大選的擂台。


 不過歐巴馬面臨的考驗仍然艱辛。其一是他的種族背景,這次民主黨初選沸騰,是因為黑人選民大增,但同時很多人不願歐巴馬出線,所以紛紛站出來力挺希拉蕊。前者,在全國大選時是少數;後者可能在大選時選擇不投票。這對歐巴馬十分不利。


 第二是他的自由派背景,這也是多位民主黨候選人的致命傷(最著名的就是一九七二年的麥高文)。曾有一本刊物根據投票紀錄,把歐巴馬歸類為 「最自由派的參議員」,他當然立即反擊,稱「分類的定義有問題」,可是這已經予人以各種聯想,諸如「容許同性戀」、「墮胎除罪化」、「大麻合法化」等,這 是保守的美國選民難以忍受的。


 至於台灣最關注的,當然是歐巴馬如何看待台海議題,以及歐巴馬與共和黨候選人麥肯在這個議題上的立場異同。歐巴馬曾兩度致函馬英九,對兩岸和平寄以厚望;也曾公開表示主張「繼續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並與兩岸都保持良好關係,堅持以和平方式化解兩岸分歧,保證台海永遠不會發生軍事衝突,力主任何解決台海僵局的方式都應為海峽兩岸的人民接受」。這是美國的主流想法,麥肯亦然,麥肯就曾公開批判中共以飛彈威脅台灣


 歐巴馬第二本書名為《The Audacity of Hope》,中譯本為「無畏的希望」,出版於二○○六年,迅即登上暢銷書排行榜。當時媒體介紹這本書時,就有這樣的副標題:「他會是○八年的總統候選人嗎?」


 「無畏的希望」也是他在二○○四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演說題目,他說,「無畏的希望是:黑奴坐在火爐旁唱著自由之歌時的希望;移民從遠方啟航時懷抱著的希望;中尉在湄公河三角洲巡邏時的希望;工人之子不甘認命時的希望;瘦弱的孩子相信美國有他立足之地時的希望」。


 如今「無畏的希望」加上新的定義:只占美國總人口十分之一強的黑人也有機會做總統。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aiwan u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