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面轉貼了一篇文章 "失敗執行長高薪縮水"
我是覺得所有的執行長薪水跟福利都應該嚴格限制
給這些執行長 十多倍於員工平均薪水已經很了不起了
執行長也不過是職員 卻有人可以領幾千萬 甚至上億美金的薪水 甚至被開除還有獎金可以領
這真的是非常離譜的事情
難怪這些執行長會亂做一通
=====================
2008-09-17
這一篇CNN 的文章建議要解決目前華爾街的問題
第一個要項就是要大家有長遠的眼光
不要只注重短期的目標
http://www.cnn.com/2008/POLITICS/09/17/stiglitz.crisis/index.html
=================
2008-09-16
後面轉貼了一篇林博文專欄─布希是美國衰退的禍首
跟我原來寫的文章真是不謀而合
政客 企業家都很短視 貪婪
很諷刺的是 大多數這些人都是長春藤名校畢業的
可見美國的教育也是大有問題
====================
來了美國這麼久
所以美國每年有百萬的個人破產案例
https://news.epochtimes.com/b5/1/8/21/n121540.htm
http://www.dajiyuan.com/b5/6/3/29/n1270299.htm
要繼續做必須離職半年以上
都已經是臨時雇員了
低階經理必須再去找臨時雇員來補位置
然後再付給人頭公司費用
所有新雇員要 再來一次 重新學習所有的事情
要看別人寫的程式可是非常難的事情
更何況是一個幾十個人大團隊的專案
這種公司只為了財務報表表面數字的好看
卻不管專案跟產品的延續性
怎麼會做得好呢 有前途呢
反正只要下一季報表能把數字美化 把股票炒高
讓那些所謂法人股東可以賣股票獲利
這些 CEO跟高階經理 就可以拿到績效獎金
有誰在誰管公司死活
這種結果就是反映出美國人短視的文化
貸款公司為了業績居然推出120% 貸款
假如房子價值一百萬
這些貸款公司竟然願意放款120萬給人
而這些美國人愛享受 向未來借錢 寅吃卯糧
根本沒有還錢的能力跟打算
貸款公司明知卻擴大這種市場
今天過了再說的文化充斥於美國個人跟企業
終於造成美國今天這個局面
三大汽車廠接近破產
第五 第四大投資銀行破產 第三大被收購
二房被美國聯邦接管
第一大保險公司也面臨破產
而許多地方政府跟聯邦政府債築高台 甚至破產
這一連串的事情代表美國人的經營理念是如此短視
很可惜的是連台灣現在也在學美國這種急功近利的文化
我一再告誡小孩 美國不是什麼都好
應該要說美國有許多的不好
美國歷史短 沒有自己的文化
許多事情跟作為都在等時間的檢驗
這是新移民必須切記的事情
===============
南方朔觀點─從美國金融國災到台灣政策災
美國財政部出手救「二房」,在股市上只有一日行情。緊接著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最大保險集團「美國國際集團」,以及更大的「美林集團」,都陸續再爆危機。金融信用系統的危機,已成了美國的「國災」,並繼續向全球蔓延。
當今全球經濟在金融危機帶頭下已沉?難治。探其原因,當然是過去廿年金融權力無限擴張所致。金融體系透過所謂的「會計創新」和「金融創新」而從事金錢遊戲,操縱財務槓桿將債務包裝成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並鼓動出美國甚至全球的房市股市投機潮。
而到了今天,這個最大的泡沫已告破裂,全球資產則大幅縮水,目前等在人們面前的,其實已非前階段人人談虎色變的「通貨膨脹」,而可能是更嚴重的通貨緊縮,在目前這個善後的階段,人們終於發現兩個最嚴酷的事實:
一、原來金融體系,竟然已成了一個「利潤歸私,代價則社會化」的體系。這些大投資銀行、房貸公司、信保公司,在享受到泡沫化階段的利益而闖出大災難後,全都由國民來埋單。
二、在金融泡沫形成的過程中,整個經濟的話語權已被房市股市分析師和投資顧問們所壟斷,他們創造出一種似是而非的經濟「通行見解」(Conventional Wisdom),美國前輩經濟學大師高伯瑞就明言這是一種看起來「無罪的詐欺」。當這些人的角色取代了真正的經濟學家,反映到各國經濟政策面的,則是國家經濟資源的錯置和貧富差距的日益絕對化。
而開發中國家受到這種經濟話語權的影響,在制定經濟政策時,當然也同樣嚴重的資源錯置。那就是逐漸失去了「國家經濟策略」,而使得整個政府淪為只替少數人所謂的「市場」服務,與房市有關的土地市鎮開發及周邊產業得到鼓勵,而攸關整體的重要設施則嚴重的在資源排擠下落後。
這是一種「政策災」!美國的「國災」,實在是以「政策災」為其條件。
由美國的金融危機談到「政策災」,就必須一提印度的經驗。近年來印度跟隨著那種似是而非的「通俗見解」而制定政策,都市及衛星社區一片榮景,但人民福祉、道路橋梁、教育設施,以及公共飲水等則毫無進展,甚至每下愈況。因而印度學界遂出現要求有自己的「國家經濟策略」的聲浪。
由美國談到印度,再來看我們台灣。過去台灣在蔣經國時代,確實有著把台灣做為一個自主體系的「國家經濟策略」,因而有層次分明的產業結構,完整體系從中央到地方的基本設施,這乃是台灣從一九七○到九○年代初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的憑藉。但進入九○年代中期之後,台灣的經濟政策已愈來愈向那種似是而非的「通俗見解」靠攏,當今的經濟措施以救房市救股市為重點,所反映的就是這種習性甚或是惰性。
台灣各地方很重要的基本設施如道路、橋梁、堤防,以及山岳地帶的護坡,早已年久失修,由於資源排擠而得不到重視。特別是在民進黨時代,除 了在都市地區圖利財團而虛耗國力外,在縣市地區則為了政治綁樁而大搞各式各樣的蚊子建築物和豆腐渣工程。看著遍布台灣的危路、危橋、危堤防、危山坡,再對 照虛耗金錢於救股市房市,以及各地的蚊子館和豆腐渣新工程,豈不讓人浩歎?
因此,這次辛樂克颱風的水災,由於后豐大橋斷落慘劇的橋災,其實已將台灣基本設施嚴重落後老舊的問題突顯了出來。
基本設施的完整健全,乃是一個國家全方位經濟能量的基礎,由這次的水災橋災,我們政府在拚經濟之際,可能已需要有真正的「國家經濟策略」,而不能只是在股市房市這些「通俗見解」上打轉。
而對基本設施做出大幅的更新,這也是減少災難,以及為經濟再出發打造基礎的必要工作。水災橋災不可怕,政策災才更嚴重。或許,我們的「九萬兆」,已必須在「國家經濟策略」上多所思考了。
=====================
林博文專欄─布希是美國衰退的禍首
北京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城市,一個把希望建築在未來的都會,同時亦象徵了中國的崛起。反觀紐奧良三年前遭卡崔娜颶風重創之後,城裡大部分地區仍是一片廢墟,工兵負責修建的堤防仍像以前一樣脆弱不堪;這個爵士樂發祥之地的沒落,標誌了美國國力的走下坡和一般政客的顢頇無能。
布希執政八年美國國力下滑的速度,在美國歷史上罕有其匹。中國政府花四百億美元辦奧運,大興土木,弄得有聲有色,舉世歆羨。
四百億美元當然是一個大數目,然而,轉念一想,美國目前每個月花在伊拉克的軍費就高達一百億美元;換句話說,中國政府只是花四個月的美國侵伊戰費即辦成一場偉大的奧運。侵伊戰費已耗掉美國納稅人數千億(也許已上兆)美元,但最可怕的是,在其他國家奮力向前邁進的年代,美國卻把龐大的資源消耗在伊拉克戰爭,聯邦許多機構(尤其是研究單位)的經費大幅刪減,該做的沒做,許多公共建設不是取消就是停頓,美國就像一個未老先衰的病人。
美國國力下降的因素,多到不勝枚舉,其中人為因素占很大的比例。所謂人為因素即是各行各業領導人素質不行、缺乏遠見、沒有能力和私心太重。這批領導人中最 糟糕,也是要負最大責任的首推布希,不少政論家早已認為布希已是個「腦死」(brain dead)的頭號政客。最諷刺的是,布希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擁有MBA(哈佛商學院)的總統,但也是最不懂經濟的總統之一,這次美國爆發金融大風暴以及前些時的次貸危機,所有的決策皆出自財政部長和聯邦儲貸金奇之手,「望之不似人君」的布希只得靠邊站,沒有插嘴的份。
金融風暴的興起,亦脫不了一些人為因素,許許多多公司的首席執行長(CEO),充滿貪婪之心,把自己的薪俸與年終紅利置於公司利潤之上。美國一流人才都跑去法律界和財經界,出身法界變成做官的終南捷徑,而財經界若能發大財,又可當大官,但問題在於很多人一踏上宦途,人品就變了,布希主政八年,司法部淪為賣官鬻爵的齷齪場所,這批布希等諸君的走狗,為所欲為,無所不為,既敢糟蹋聯邦檢察系統,又在白宮與五角大廈新保守派的指揮下,把國際公法和聯合國人權宣言當成廢紙,私設關塔納摩黑牢,關押數百名無辜穆斯林(包括不少新疆維吾爾的人),不審不判,動輒拷打或施以水刑。等而下之的一批男女美軍則在伊拉克戰俘營凌虐伊拉克軍人。 美國獨立宣言、人權法案和美國憲法所標榜的理想與尊嚴,在布希時代變成棄之如敝屣的破爛品,美國如同一個沒有靈魂的國家,不衰也難! 女史家芭芭拉.塔克曼(Barbara W.Tuchman)早在二十一年前即於《紐約時報星期雜誌》撰文慨歎美國國力下墜,其時正是雷根執政晚期,爆發伊朗軍售案,官官相護,既不誠實又傲慢。塔克曼認為美國國力下滑的主因之一是官員無能,而聯邦政府剛好被一批無能之輩占據。今天的布希政府,比雷根時代爛幾萬倍,八年下來消耗了美國國力,從經濟到文化,從國防到都市建設,都呈現一片無助無奈的淒涼景象。 紐奧良數十萬居民向內陸大逃亡的景象和萬象更新的北京適成強烈對照。三年前,布希聽從狗頭軍師卡爾.洛夫的建議,坐飛機在一片汪洋的紐奧良上空盤旋一下即飛走,繼續度假。有這樣的總統,美國人民怎麼會不倒楣呢?美國國力怎麼會不下跌呢?
==============================
觀念平台:褪色的光環
最近常常跟一個從投資銀行來的傢伙見面,不管閒談的內容是天氣還是交通,他總是很有辦法地把話題帶到自己,然後把幾十年前的故事從頭說一遍。故事的重點當然是在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時候,他是美式足球校隊的一員,他的家族都是運動天才,包括前幾年打進NFL的姪子,當然,從職業足球退休以後的姪子,現在也是華爾街明星。聽起來好像是很不得了的故事,跟我這種普通人坐在一起,他應該會覺得委屈吧。
不過,嫉妒歸嫉妒,談到從運動員生涯到職場生涯的轉折,說真的還真是不簡單。不管是心臟再強的救援投手,千萬人吾往矣的明星跑鋒,或是終其生涯在龍套腳色的三流選手,通常在生理時鐘的高原期來臨前,他們都要跟自己的工作說掰掰。就算是麥達克斯或是麥克喬丹,這種少數能夠撐到四十多歲的選手,也會有離開球場的那一刻;更不用說像是在廿五歲就毅然退休的網球名將Justine Henin,她從五歲開始,花了廿年夢想成為網球冠軍,夢想成真以後的選擇卻是離開球場。
根據一個NFL退休球員的統計,七八%的職業足球選手,在退休以後的兩年以內,會經歷離婚,失業,甚至是破產。NBA工會的估計也很接近,他們認為六成的退休球員在五年內會破產。許多人會覺得這個數字難以置信,可是,其實大部分的職業運動員都只是在很短暫的時間裡,賺到比一般人多幾倍的薪水,天文數字的高薪合約,只有少數天之驕子才能拿到。
就算是明星球員,養尊處優的揮霍生活,如在退休後還硬是不能改變,再多的存款也會有用完的時候。而那高掛球鞋之後的生活,如果是回到家裡跟自己的另一半大眼瞪小眼,也不是太浪漫的一件事情。正常人的離婚率在四成上下,退休球員高於正常人的平均值,應該也是蠻合理的。
奧克蘭運動家隊出身,前職棒明星球員坎塞柯,這兩年來到處大聲嚷嚷禁藥濫用的問題,其實最根本的動機,不過是為了賣書而已。他完全符合前述統計的樣板,失業,離婚,高額贍養費也幫助他提前破產。在上一本書風潮過後,他四處兜售續集,卻被出版商發現是冷飯熱炒而乏人問津,現在的工作是四處找人比賽拳擊。拳王泰森在一連串的官司跟無止盡的揮霍之後,也難逃破產的命運,連要跟A片女王Jenna Jamison合作的計畫也不幸腰斬。
不過像泰森或是坎塞柯之流,至少他們還有一些剩餘的光環可以用來餬口,並不是每個破產的球員都如此幸運。喬丹的公牛隊友Jason Caffey破產以後,他跟八個女人生的十個孩子,都拿不到贍養費。更有甚者,前西雅圖超音速隊的大前鋒Joe Pace前一陣子回到媒體的版面上,配上的照片卻是他站在流民收容所,整個六呎十吋不知所措的模樣。
難怪NBA退休名將巴克利曾經說,把運動選手當做偶像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能夠在一大堆運動天才當中出類拔萃變成職業選手已經是萬中選一,裡面能拿到高薪長約的也只是少數,而就算如此,退休以後還有錢養老的,竟然不到一半。
所以我現在常常很俗仔地跟小朋友說,乖乖念書想起來很累,其實是最輕鬆的人生選擇。
=================
失敗執行長高薪縮水
美國政府這一波大幅度干預金融產業,可能導致一種新的結果,即各金融機構執行長的薪津福利將受到限制。財政部長鮑爾森也表示,以前給執行長的報酬,實在「太超過了」。
美國財政部向國會要求支出大約七千億美元款項,以拯救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民主黨重量級議員如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法蘭克及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陶德均表示,法案中應約束出事金融機構執行長的報酬。法蘭克廿一日表示,當前的金融風暴,部分原因在以往有「不當的誘因」,鼓勵執行長承擔巨大風險,來換取數以百萬計的酬勞。他將要求財政部在紓困方案中,增列負債公司人員的薪資標準,確保以往的錯誤不再發生。
美國官方這次大規模紓困行動,暴露出幾家經營不善公司如房利美、房地美及美國國際集團(AIG),其高階主管離職還能領取數百萬美元薪津的問題。如二○○八年六月,AIG執行長蘇利文被解職,卻還能領取約四千七百萬美元的退職給付;接任的威倫史塔德九月中旬被美國政府解職,按僱用契約,離開時也能領二千二百萬美元。
=========
| ||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國際集團(AIG)崩潰的內幕,指出這家員工11.6萬人的全球最大保險公司,竟然是被該集團只有377名員工的倫敦子公司拖垮。而在這波金融海嘯中僥倖逃過一劫的高盛,竟是AIG最大商業夥伴,假如AIG不保,高盛可能蒙受200億美元損失。 報導指出,在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AIG瀕臨危機之前,美國財政部寶森找來多位政府相關主管共商緊急對策,高盛公司執行長貝蘭克梵(Lloyd Blankfein)是唯一參加這場會議的華爾街主管。其實貝蘭克梵是別有居心,因為AIG若不保,高盛恐怕會被拖下水。 外界先前都不知道,高盛是AIG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生意夥伴,也是AIG擔保債券的顧客和AIG與客戶的中間人。 最後美國政府出手850億美元救AIG。這不免讓外界懷疑,高盛參與協商會議是藉機遊說華府接管AIG,以保全自己,財長寶森自己也是高盛出身,更有瓜田李下之嫌。高盛發言人則堅稱,貝蘭克梵參與會議是希望拯救整個金融業,而非出於私心。 高盛一直未說明在AIG危機中會有多少損失。對紐約時報提出高盛可能損失200億美元的說法,高盛表示有抵押品和避險措施,在AIG事件上只有很輕微的損失。 據紐約時報指出,拖垮AIG的根源在倫敦子公司「AIG財務產品公司」(AIGFP)。AIGFP在1987年成立,靠衍生性金融商品「信用違約交換」(CDS)異軍突起,向擔保債權憑證(CDO)持有者提供保險,保證證券在一段時間內不會違約。 靠著AIG的金字招牌,AIGFP業績突飛猛進,從20年前年營收僅7.37億美元,2005年暴增為32.6億美元,營收在AIG所占比率由4.2%升至17.5%。 AIGFP成為AIG的金母雞,總裁卡薩諾因此被視為AIG總裁接班人的熱門人選。卡薩諾和手下的薪酬也跟著水漲船高,自2001年以來,這個不到400 人的子公司每年人事支出在4.23到6.16億美元之間,平均每人年薪超過100萬美元。過去七年,AIGFP支付員工的薪水達35.6億美元。 去年AIGFP的CDS產品金額約在5000億美元,年保險收益達2.5億美元。不過,次級房貸吹起的金融風暴讓CDS產品開始出現巨額虧蝕,由於AIGFP是投資銀行而非保險公司,虧損需由母公司AIG負責,去年第三季AIG已因此承受了3.52億美元損失。 而最新一季的財報顯示,這家子公司損失達250億美元,導致AIG股價暴跌,最終被華府接管。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