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後面轉貼了陸以正對台灣政治體制改造的建言
但是我覺得現在的台灣最需要做的是把總統等首長選舉改為絕對多數制
台灣如果再一次出現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情形
那台灣將永無寧日

現在許多民進黨員之所以惶恐
就是因為他們過去以少數人來管理多數人
許多政治酬庸位置讓很多人分到好處
他們一些偏激的言行可以被正當化
少數人的意見可以不經表決就可以強加在多數人身上 操控整個國家
對他門而言這是多麼神氣的一件事情

但是這一次總統選舉大輸之後
這些人一時無法適應他們的意見再也無法強加在別人身上
政府跟社會沒有按照他們的建議在執行
這種選後失落感跟躁鬱症蔓延在許多民進黨的忠實者
他們一直在尋找機會發洩

可以預見到的是
這些人將隨時找個議題走上街頭
走回民進黨創黨初期的街頭路線
趁機見縫插針 撕裂國民黨 以爭取重新執政的機會

台灣的首長選舉制度早就應該是要絕對多數制
一個領導人跟他的政策本來就應該要有過半數的人民支持跟同意的
如果第一次沒有候選人有過半數的得票率
那就應該舉行第二輪投票
把第一次前兩名的候選人重新投票
選出真正擁有過半數支持的
以避免少數統治多數的惡夢再次發生
這樣候選人跟政黨才會以大多數人的福祉為考量

馬英九應該趁現在國民黨還有完全修改的能力下趕快改
雖然這會讓民進黨的支持者痛罵
但是這是真的為了台灣長久安定之計

如果今天民進黨是國民黨擁有國會的3/4 席次
大概早已經改好 通過跟實施了

看看美國這次總統大選
共和黨非常害怕民主黨會完全執政
不只輸掉總統 連參眾議會的絕大多數 60%的席次都會落在民主黨手裡
如果真的是這樣
那民主黨將擁有通過任何法案的能力
將會大刀闊斧的改革美國
不會被共和黨牽制住

這才是一個成熟的民主體制
人民給執政黨絕對多數席次  就是要執政黨趕快改革
否則就是愧對人民的期待



==========================

陸以正專欄─內閣改組前 應先改造

  • 2008-10-27
  • 【陸以正】


政府就任才五個多月,媒體「愛之深,責之切」,因而從總統個人特質到整體施政效率,被批評得體無完膚。「九萬兆」前兩位是人民投票選出來的,儘管有六七%的人對新政府施政不滿意,今後三年半內地位不會動搖。

我很佩服劉院長敢作敢當的精神,遇民進黨立委為反對而反對時,他總毫不畏懼,該頂回去時就頂回去。放眼國內,還很難找到第二位如此有風骨的閣揆人選。


但隨著媒體批評聲日益高漲,據說高層也在思考今年年底前,內閣是否需要部分改組,回應廣大民眾的意願。本文無意指指點點,認為哪位部長不適任或輿情不佳。


反之,我覺得行政院在改組前,應該先加以改造。理由很簡單: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內閣,有我國行政院人數那麼多、效率那麼低、而且組織那麼散漫不合理的。


國父的五權憲法,合不合時宜是另一問題,其架構卻很明確。譬如考試院下設考選部和銓敘部,用意在確立一個嚴守中立的文官制度,不受行政部門左右。


但早在陳誠副總統兼任行政院長時,為派任高級官員,嫌公文往返耗時費日,在行政院下設立人事行政局,從此考試院變成事後追認行政權「先斬後奏」的附庸,原意盡失。到扁政府時,賣官鬻爵更成為常態。這些現象不能只怪罪一人,國民黨與民進黨都難逃責任。


我國的行政院組織,比世界上任何國家內閣人數都多出許多。美國開國時,華盛頓的內閣只有四位閣員。到今天也才廿七人,裏面只有十五位部長,稱為Secretary,僅司法部長例外。


其餘包括白宮幕僚長、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新設立的全國情報總長、司法部調查局長、中央情報局長、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貿易談判代表、與主管預算及人事的一級首長。


電視上常看見布希總統召開內閣會議,一張狹長的會議桌,面對面坐的人站起來伸出手可以握到。


反觀我們行政院院會使用的會議室,大而無當,院長看不清楚兩邊誰坐在哪裏,所有人講話都要用麥克風,其他國家的人會覺得不可思議。


歐洲各國歷史比美國悠久,它們的內閣比美國還精簡。雙首長制的法國,內閣會議由總統主持,閣員僅十五人。德國總統是虛位制,總理召集的內閣會議也只十五人。

英國下議院開會,前排坐在首相兩旁的就是內閣全體,人數在廿二人至廿六人之間,統以theRightHonourable相稱。對面反對黨席位坐在前排的 人數也相當,即所謂影子內閣。邱吉爾主張內閣人數愈少愈好,他發明「資淺部長」一詞,把閣員分兩級,年薪比資深閣員要少三分之一。


日本抄襲唐代中央集權的官制,所以把各部叫做省,這也是中文「行省」一詞的由來。內閣在首相之下共設十一個省,如外務省、大藏省等。唯一例外是防衛廳。南韓也只有十三位部長,加兩位國務委員,一共才十五人。


我國行政院開院會時有多少人呢?有四長(院長、副院長、祕書長、副祕書長)、八部(內政、外交、國防、財政、教育、法務、經濟、 交通)部長與二會(僑務、蒙藏)委員長、六位政務委員、中央銀行總裁、十七位主任委員(經建會、金管會、陸委會、中央選舉委員會、農委會、國科會、原子能 委員會、勞委會、公平交易委員會、文建會、公共工程委員會、原住民委員會、客家委員會、體育委員會、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青輔會)、三位署長(衛生署、環保署、海巡署)、兩位直轄市長(台北高雄)、主計處長、人事行政局長、新聞局長、還有故宮博物院院長。總計四十七人之多,穩居世界第一。




院會所討論的議案,與出席者九○%以上毫無關連,徒然浪費人力與資源,應該大刀闊斧地改革,先提出兩項原則:


首先,嚴格區分行政部會(administrativedepartments)與獨立機構(independentagencies)。如中央銀行或中央選舉委員會既屬此類,其首長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只應依法執行職權,不必聽從閣揆命令,但仍可透過磋商解決問題。


以央行彭淮南總裁為人推崇的學識經驗,他縱使不列席院會,不會影響到政府應付全球經濟危機該做的事。


其次,更重要的是廿一世紀已過了八年,台灣必須順應世界潮流,使政府組織趕上時代,真正發揮效能。行政院之下現有各部會,該合併的就予以合併,減少政出多門的現象;但該擴充的也應擴充,以適合時代需要為唯一考慮,不必顧忌批評。因此,我建議:

內政部改為「內政與國土安全部」,海巡署長本無列席院會必要。將海巡署併入該部後,地位與警政署移民署相等,比較合理;


外交部更名為「對外關係與貿易部」,把經濟部國貿局、僑務委員會、與新聞局國際宣傳部分都合併進去。對外經貿談判與保護僑民本就是外交官的職責。美國有此先例,原先的美國新聞總署併入國務院後,增設一位副國務卿,專管宣傳。


外交部可增設兩位副部長,分別主管經濟國際宣傳,從這兩單位找人,就不會被罵了。至於現在列席院會的「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和「亞東關係協會」,本來就不應該坐在行政院會議室,這類早無作用的白手套,正好藉此機會裁撤掉;


經濟部與經建會合併,改稱「經濟發展部」,把公共工程委員會、公平交易委員會、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甚至行政院研考會皆可併入;


主計處併入財政部,仍維原名,掌管預算、歲計、與統計工作。金管會業務本來就是從中央銀行硬劃分出來的,應該還給央行,確定它獨立機構的身分;


國防部、法務部、和教育部的名稱都不動。體育委員會併入教育部;


國家科學委員會會與原子能委員會合併,改稱「科學技術發展部」,經濟部下的工業技術研究院和國防部下的中山科學研究院都併入該部;


衛生署與環境保護署合併,改稱「衛生與環境保護部」,以照顧全民健康、執行京都議定書與研究全球暖化問題為其任務。中央健保局歸該部管轄;


設立「族群和諧委員會(CommissionforEthnicHarmony)」,將蒙藏委員會、客家委員會、和原住民委員會併入新機構;


農業委員會改為「土地利用與農業部」,除農業開發外,將內政部主管的地政業務併入。國有財產局掌握的中央與地方所有土地房產都劃歸該部統一管理開發;




勞委會與青輔會合併,改稱「青年與就業部」主管全國青年的就業輔導、生育補助、乃至人口增加率遞減的問題;

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改為「榮譽國民部(MinistryforSeniorCitizens)」,除原有任務外,針對台灣急速老年化社會提供各種協助與服務,包括勞保、老人年金等;


新聞局更名為「行政院發言人室」,修法時規定任何政府機關不得以公帑作自我宣傳,徹底杜絕置入性行銷的惡習;


陸委會保留編制,在陳雲林會長來訪後,雙方可利用各自「白手套」在對岸設辦事處,按步就班根據對等、尊嚴、求同存異等原則,進行兩岸交流。


我瞭解以上各項建議,改變幅度之大,影響單位之多,民國史上亦屬空前絕後。但總要有人把它提出來,才能開始討論,逐漸發酵。希望這篇長度大大超過每周一專欄字數的意見,能起一點野叟獻曝的作用,於願足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aiwan usa 的頭像
    Taiwan usa

    浮雲遊子的部落格

    Taiwan u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