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覺得中國式教育只能培養出科技人才, 而無法培養出諾貝爾跟創造性人才
我知道不少華人有這樣想法, 所以就再寫這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
諾貝爾獎總共有文學, 和平, 物理, 化學, 醫學等五種
諾貝爾文學獎因為過去中文不是國際語言
也沒有多少華人中文文學作品能翻成英文或是其他語言
所以能看得懂跟體會的外國人不多, 當然就少有華人被提名
而和平獎基本上是個政治獎, 完全是以外國人的眼光, 思考跟評斷給
這也是為什麼歐巴馬總統剛上台就獲獎
連他自己也覺得莫名其妙而趕緊把錢捐出去, 以避免國內的批評
所以在這一篇文章我就只討論科學方面的物理, 化學, 醫學獎
到現在共有十一位華人得過諾貝爾獎
有六位物理獎, 兩位化學獎, 一位文學獎, 兩位和平獎
按照年代順序列表如下
李政道, 楊振寧, 1957年, 物理學獎
丁肇中, 1976年, 物理學獎
李遠哲, 1986年, 化學獎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1989年, 和平獎
朱棣文, 1997年, 物理學獎
崔琦, 1998年, 物理學獎
高行健, 2000年, 文學獎
錢永健, 2008年, 化學獎
高錕, 2009年, 物理學獎
劉曉波, 2010年, 和平獎
因為諾貝爾獎是全球性的大獎, 以華人過去百年的社會情形
能有八位 獲得諾貝爾獎科學領域的人數已經是不錯了
而且多集中在這二十多年內拿到
有些人覺華人得獎人數少
是因為華人嚴謹的教育方式的造成比美國人不易獲得獎
但我個人卻持完全相反的看法
華人在一百年的諾貝爾獎歷史上拿的少, 這跟整個中國歷史環境有關
大家慢慢看我以下的分析跟體會就會了解原因
在1949年以前的一百五十多年
整個中國地區包括台灣香港等都是在內亂跟打戰的時間
如果連吃飯跟生活都有問題, 就更別提要唸書跟做研究了
一個動盪的時代是不可能有多餘的錢去提供好的教育機會
美國得天獨厚, 一百年來本土沒有戰爭
所以能有好的環境提供大學教育跟做研究
現在許多兩三百年的名校
就算是在美國獨立戰爭跟南北內戰中也沒有被影響到多少
以下是美國八所常春藤盟校的位置跟成立時間(依英文首字母排序):
- 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位於羅德島州普洛威頓斯,1764年成 立
-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位於紐約州紐約市,1754年成立
- 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位於紐約州伊薩卡,1865年成立
- 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位於新罕布夏州漢諾佛,1769年成立
-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位於麻薩諸塞州劍橋,1636年成立
- 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位於賓夕法尼亞州費城,1740年 成立
-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位於紐澤西州普林斯頓,1746年成立
- 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位於康乃狄克州紐哈芬,1701年成立
中國在清朝中期以前還是世界上最強大跟先進的國家
但是因為雍正1735年開始禁教, 使得中西交流中斷
中國因此失去了解歐洲當時的的工業革命(1759開始)
一百年後還仍以為自己是天下無敵, 而沒有把其他國家放在眼裡
清朝中期後接連發生許多全國性的動亂
白蓮教之亂 (1775-1804)
鴉片戰爭, 第一次英法聯軍 (1840-1842), 割讓香港
第二次英法聯軍 (1856-1860), 火燒圓明園, 割讓九龍, 俄國佔領黑龍江以北150萬平方公里土地
陜甘回變 (1862-1877)
太平天國(1851-1872)
中法戰爭(1883-1885), 法國佔領越南
中日甲午戰爭 (1894), 割讓台灣, 賠償近2.3億兩白銀
八國聯軍 (1900), 賠償近十億萬兩
國父孫中山的十一次革命起義 (1895-1912)
就算民國成立後國家還是一樣的動盪不安
二次革命跟北洋政府內亂 (1913-1920)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 (1914-1918)
軍閥戰爭(1920-1922)一, 二, 三, 四
軍閥割據跟蔣介石北伐(1926-1928)
第一次國共內戰 (1927-1937)
日本侵華戰爭(1931-1937)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抗日戰爭(1937-1945)
第二次國共內戰 (1947-1949)
從上面列舉的戰爭時間可以看出從美國獨立的 1776一直到1949年
中國大多數的地區這將近兩百年來都歷經大規模戰亂
政府跟民間根本就沒有喘息的餘地
剿匪保衛政權都來不及了, 怎麼可能有錢跟功夫去蓋學校跟辦教育呢
而人民逃難都來不及了, 怎麼會有錢跟有時間送小孩去教育呢
頻繁的本土戰爭是阻礙中國近代發展最主要的關鍵
希望所有的華人要牢牢記住不要再有戰爭了
就算國共內戰結束後
台灣從1950年韓戰起都接受美援
許多資源放在準備抵抗中共的侵略, 根本沒有錢辦教育
後來實施九年一貫國民義務教教育(1968年)
藉著美援招收僑生跟經濟發展才開始擴展高等教育
整體教育才慢慢步入軌道, 這也是後來才有機會讓許多大學生出國留學
歷經退出聯合國(1970年)跟中美斷交(1979年)這段將近十年期間
台灣政府把錢投資在十大建設的基礎設施
雖然台灣走向小康社會, 但政府跟民間也沒有太多的錢投資在研究上
許多留美學生也都沒有機會回台灣貢獻所學
台灣經濟在1980年代開始起飛後, 有多餘的錢放在提昇研究環境
在1985年後政府開始籌畫科學園區設立跟在大學開設科學相關的 研究所
我1986唸大學時, 系上並沒有幾位博士教授
其實那時, 所有的私立大學教授都沒有幾位有博士學位
台灣留美的研究所學生人數多年一直保持在世界各國在美國的前 三名
就可知台灣當時的基礎教育做的很成功
但因為當時的台灣缺錢並沒有成立幾個研究所, 尤其是花大錢的科學領域
大家只好繼續出國唸研究所, 這情形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才開始改變
因為台灣廣設研究所, 當時美國又不景氣, 造成回台灣的留美博士大增
台灣自己培養出的本土博士也開始增加
以至於台灣教育部在1995年改變教授聘法
以前剛畢業的博士獲得大學聘書就是副教授
但在1995年暑假過後, 只能從助理教授開始擔任
後來美國教育界經常向台灣學習是如何辦的
這就表示嚴謹的教育態度
讓台灣基礎教育能在短短二十年內趕上甚至超越美國五十年以上的成果
中國大陸的情形也是類似
從1949一直到1980年代歷經支援韓戰, 大躍進, 文化大革命
基本上全國也算是在內耗跟打內戰, 不可能提有好的教育環境
一直到鄧小平1979 年中美建交, 整個國家才開始對外開放
從1949年到1980年, 三十年內幾乎沒有一個中國人合法到海外留學
這使得中國現在50-60歲這一代的人幾乎沒有受到什麼教育
從1980開放後, 到1989當年就有三萬九千多位大陸學生到美國唸研究所
那年的留學生人數開始超越台灣
因為1989天安門事件, 美國當年一口氣發了近十萬張綠卡給大陸學生
所以中國大陸留學生也就都留在美國
到2000年中國經濟開始起飛, 中國有錢投資在大學跟研究環境
教育環境變好後, 2000年代中期開始有所謂海歸的名詞
在美國學術界許多學有專長的大陸留學生開始大量返回大陸
現在大陸各省份甚至時常組團在美國各地招商求才
開出的條件都非常優渥吸引人
以上是兩岸的教育跟研究的發展過程概況
要培養諾貝爾等級的大師人才
, 必須要有穩定的教育環境
像金字塔那樣有廣大底部穩固的基礎, 才能堆出頂端的人才
這需要很大的研究機構跟各種優良的研究設備, 研究生的協助
一項研究計劃通常需要很多錢, 經費並且要能穩定持續多年
數字都是以幾千萬甚至幾億美金計算
試問當台灣跟中國經濟沒有起飛跟社會基礎建設都還沒有做好時
哪來的錢去做這種奢侈的事情
美國因為地廣人多, 大型研究機構歷史悠久, 資金也多
有錢的學校跟機構就能養幾位大師來帶領許多研究生跟博士後研究
這也是為什麼過去的華人在國內唸完大學後來到美國後能施展一技之 長
跟教育態度與創造性並有並沒有什麼關係
就算台灣在1990年代後有好的經濟跟人才
但以台灣有限的資源, 必須要放在做建設跟全民健保福利以穩定社會
那時花了幾千億興建了台北市捷運系統
不太能再投入過多的資金去做大型燒錢的研究
美國一位資深或是所謂大牌專業教授年薪都是十幾萬美金
甚至包括許多福利可以領到幾十萬
也有足夠的錢養好多位博士後研究員跟博士班學生
有些學校甚至提供便宜的宿舍給全家人住
讓這些大師能專心研究不需要煩惱錢的問題
美國因為名校多也都有錢, 有能力提供這樣好的福利給許多教授
到現在台灣好像沒有任何一所學校有這種財力跟條件
就算台灣中央政府有這個能力
說實在的, 我個人也會反對拿人民的納稅錢去培養所謂的大師
台灣就業市場小, 人口多, 整體環境是以都市為主
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建設跟改進, 許多都市交通亂, 水土保持不好
地方政府沒錢, 許多偏遠地區的教育資源更是不足
政府實在不應該為了培養少數人, 挪用應該提供人民基本教育的資源
而且再說白一點, 就算花大錢培養出這樣的大師級人物
只要台灣社會稍有動盪, 或是大師對人民忠誠度不夠, 或是其他因素
這樣的人才很容易就會被其他國家挖角而飛到別處
而且很多國外機構是會把整個團隊一起挖走
那政府拿納稅人投資的一切可能也就被帶走
政府該做的是穩定社會讓絕大多數的人過有保障的日子
把大學教育做到公平, 想辦法挽救台灣少子化的嚴重問題
投資改善這些問題要比投資培養諾貝爾等級的大師來得更重要
雖然中國大陸現在經濟起飛, 也已經有足夠的資金跟人才
然而好的研究成果都是起碼要歷經十年以上給全球公開的檢驗評論
諾貝爾委員會才可能考慮給獎
因為要讓世界上同一領域的人才去長期檢驗跟評斷理論跟結果是否正確
以免頒發給一個造假或是曇花一現的研究
更重要的是要能確認理論對相該領域真的有貢獻
讓別人可以應用他們的研究跟理論
所以許多得主獲獎時都已經距離理論發表二三十年
看看我上面所談的台灣跟中國大陸在三十年前是什麼的情景
綜合中國跟台灣的近代史跟諾貝爾獎的特性
過去的華人要在動盪的社會拿到這項獎是不容易
這也是為什麼那些諾貝爾獎華人得主都是待在美國做的研究而獲獎
這跟什麼教育方式造成會得獎沒有什麼關係
而且很多諾貝爾得主都是猶太人, 因為猶太人跟中國人一樣很重視教育
猶太人家庭管教很嚴格, 非常的重視教育, 補習風氣也不輸華人
因為美國的猶太人比華人早來美國四五十年以上
所以得獎的人數自然也比華人多
但是這一切都已經在改變, 因為台灣跟中國大陸的經濟起飛
有錢把基礎教育做好, 也開始大量投資各種研究
台灣跟台灣這些年獲得國際發明獎專利數目很多
這兩篇報導說 台灣在美國專利核准數 全球第四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數據顯示“中國創造”提速
這十年來
台灣跟中國在奧林匹克數學跟各種科學競賽都能獲得世界前幾名
而美國卻很明顯落後很多, 就證明說美國的教育並沒有想像中好
許多人說這幾年美國矽谷發明許多科技產品
但很多這些產覑是第一代或是第二代移民發明的
美國因為整體居住跟工作環境比較好, 薪水又高
所以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來美國金融跟科技業發展
而美國大, 各種金融機構, 創業基金跟銀行很多
有人脈跟好的計畫, 他們多願意燒錢來支持一些點子成為產品
十個產品只要有一個成功, 這些投資家就發了
這些發明跟創作幾乎跟美國教育方式沒有多少關係
而且現在美國科學領域的研究所學生大都是非美國人的天下
不論是大學高學費效應或是基礎教育不好造成的
總之, 這表示美國的教育出了嚴重的問題
只要中國大陸持續保持穩定跟投資在教育跟研究
兩岸社會不再發生戰亂, 甚至能一起交流合作
我相信再過十多年, 風水就會輪流轉
大多數的諾貝爾獎恐怕都是在華人手裡, 因為華人重視管教跟教育
讓小孩在嚴謹的教育下有開放的心, 才是正確的教育態度
所以華人要對自己的教育態度有信心
更重要的, 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出大師或諾貝爾得主
而是教出有責任感, 有品德, 能尊重別人, 能自食其力, 懂得感恩回饋的人
能當個好小孩, 好父母, 好同事, 好主管, 好官員的好人
要培養大師級人物是屬於專門的研究單位目標
不要把專精的研究工作跟中小學基礎教育與大學的通才教育混為一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