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要先聲明一下
不是我不尊重醫生的專業
但是根據這些年來的經驗
我不得不寫這一篇文章
來聊聊遺傳還是後天的問題
所以如果有任何地方得罪醫師的地方還請多包涵
話說四年多前
偶然的發現女兒跟兒子有近視
因為他們看不清楚對面的門牌號碼
女兒是比兒子早發現快一年
我跟老婆真是嚇了一跳
因為實在是太早了
父親跟我們說不要讓小孩看太多電視 打電動
這可是真的很冤枉小孩
因為他們平時一個星期根本看不到一個小時的電視
就算要看也是距離四公尺以上
家裡根本沒有任何電動玩具
那時候他們根本也很少用電腦
我們知道治療近視最快的方法當然就是戴眼鏡
但想到他們小小年紀就要戴眼鏡過日子
(那時兒子才幼稚園 女兒二年級)
心理真的是很惶恐
怕他們的度數越來越深
許多朋友的小孩戴眼鏡但每一年以一百度的速度增加
有的在十二三歲就已經七八百度
我自己在國小五年級才近視
到了上大學時就已經六七百度
戴眼鏡是一件很不方便的事情
尤其是高度近視會造成眼睛病變
我們帶小孩去給眼科醫生檢查
在這裡要先說明一下
美國的眼科醫生有兩種
一種是 MD (Medical Doctor, 醫學醫生 一般四年制醫學院畢業的)
http://en.wikipedia.org/wiki/ Medical_doctor
另一種是 OD (Doctor of Optometry, 驗光醫生 也是四年制的)
http://en.wikipedia.org/wiki/ Optometry
這兩種醫生都可以開處方藥
我們是去看一位老中驗光眼科醫生
檢查之後兒子兩眼各約有一百五十度
女兒只有一隻眼有一百五十度 一隻眼正常
醫生覺得度數還不算深 還有可能是假性近視
建議先用散孔劑控制 試看看幾個星期
當時對於散孔劑不是很確定 所以問了一些朋友
發現一些朋友的小孩也是有在用
台灣的朋友更是說台灣的醫生大概九成都有開散孔劑
所以也就比較放心給小孩用
醫生建議只要晚上睡覺前點
因為點了散孔劑眼睛會畏光 白天不能在戶外活動
平時小孩如果需要看書 就帶漸層的凹凸透鏡 (bifocals)
這不是一般的近視眼鏡
因為醫生說戴近視眼鏡看近距離的書只會讓度數惡化
所以看近的要用凸透鏡看
看遠的才用凹透鏡的部分這個我上網查過 是有這樣的研究報導
同時我跟老婆絞盡腦汁的想出原因以防止他們的度數惡化
找出幾種可能
像是女兒太早學鋼琴 一般的琴譜太小 燈光又不足 而且偏一邊
兒子很愛蒐集跟看那時流行的Pokemon 卡 而上面的字是非常小
所以我們就改善家裡燈光 把琴譜放大
也多買一個立燈給鋼琴老師
兒子的Pokemon 卡就被我們限制 每天只能看幾分鐘
我們很積極想法辦法預防惡化跟每半年追蹤
這樣過了一年 小孩度數都還能控制住
所以我後來都不建議小孩需要太早學鋼琴
如果真的要學
一定要把譜放大 跟兩面都要有足夠的燈光
有一次中文學校請一位老外的眼科驗光醫生來演講
主要是在介紹新式的Ok 矯正鏡片
也就是晚上帶著睡覺的硬式隱形眼鏡
這個鏡片會矯正眼角膜
晚上帶了八個小時候
白天就不用戴一般眼鏡 可以有正常的視力
醫生還說有一個很好的副作用就是
戴這種鏡片的病人的近視度數幾年來都沒有增加過
或是增加非常的少
那時候我請問這位老外醫師有沒有給散孔劑
他居然回答說 這是murder (謀殺) 的行為
因為小孩會非常畏光 幾乎不能參加戶外活動
而且點久了會不會造成眼睛病變是一種未知數
所以他們都不建議點
聽了以後 我是嚇了一大跳
他說我們可以讓我們把女兒面費試看看戴ok 鏡片
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戴ok 鏡片 要看眼球弧度
當時就跟那位老外醫生拿名片回去跟老婆討論
我們想既然可以免費的試看看
同時又可以讓不同的醫生檢查看看小孩的度數變化情形
是一舉兩得的事 後來就約個時間去看看
試完之後 覺得是滿不錯的一個方法
只是費用算是很貴 一付連一年診療費要兩千美金
而且那位老外的診所太遠 一趟單程就要將近一個小時
剛開始的前兩個月可能要常去診所調整
所以就一直猶豫不覺
隨著小孩課外活動越來越多
加上點散孔劑時看到小孩不舒服的表情 跟老外醫生那些話的陰影
心理就有些難過跟不安 也就沒有辦法每天點
所以後來去醫生那裡追蹤時
發現兒子的度數有增加的情形
讓我們開始認真的考慮給小孩戴Ok鏡片
後來原來的老中醫生說他們也開始做Ok鏡片
價格也比較便宜
那時我們就想要採用
只是有幾次跟朋友聊時 有些說戴硬式隱形眼鏡要很小心
最好問一下眼科醫學醫生的意見
而我上網查一些資訊也發現有一些小孩得到角膜炎或是眼角膜刮傷的案例
所以我們還特別去要了一份轉診單去給小兒眼科專科看 聽他們的意見
檢查之後 醫生說確定是近視
我們問他對OK鏡片的意見
他說近視是一種遺傳
沒有聽過Ok 鏡片可以阻止近視惡化
倒是有些病患戴了以後出現一些問題來看診的
所以他們也不建議戴
近視度數也是跟遺傳有關
我們所做的努力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那時我一聽近視是一種遺傳 心理是非常的疑惑
我父母那一輩幾十位親戚可都是沒有近視的
而我這一代的幾十位親戚幾乎都有近視
這樣的遺傳也太奇怪了
度數還是由遺傳來決定 那更是絕了
後來基於各種考量
我們還是給兩個小孩戴了Ok 鏡片
第一年一付連診療費要$1300, 以後每年要換一付約要$700
剛開始戴時
女兒很好戴也容易適應
而兒子就沒有那麼好戴 老婆有幾次弄了一個多小時 還是放不進去
弄得雞犬不寧 最後還打電話給醫生求救 電話中請教
甚至一個星期跑兩次診所 檢查跟換鏡片
過了兩三個月後情況總算穩定下來
後來兒子還很期待戴
因為隔天他可以不戴一般眼鏡而看的很清楚
就這樣 兩年多時間已經過了
小孩度數都保持跟剛開戴一樣
期間我自己也曾到別的地方去檢查眼睛
也問了關於Ok 鏡的事情
很奇怪的是幾乎所有的醫生都說 近視是遺傳問題
有的說是眼睛肌肉 有的說眼球 等天生的問題
我就反問那為什麼大多數老美小孩都很少近視
而老中的近視比例卻非常高呢
為什麼我跟老婆父母那一輩的親戚幾乎都沒有近視呢
有的說是隔代遺傳 有的還說我怎知道他們沒有
這些醫生就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這個遺傳問題一直在我心理無法釋懷
我說那籃球運動有助於身高增長嗎
醫生居然說應該沒有幫助 小孩身高決定於遺傳
醫生也說飲食也對身高沒有影響
醫師滿口的遺傳 這下子真的是讓我百思不解
好歹我的工作就是在做基因跟疾病方面研究
對於遺傳的事情我也算是有所了解
所以這就啟發我寫這一篇文章
來跟大家分享我對於遺傳的看法
撇開深奧的生物學原理
基本常識就是
每個人的基因一半來自父親 另一半來自母親
基因就是決定遺傳疾病的主因
遺傳有三種可能
顯性就是有帶遺傳病基因 同時也發病
有些是隱性 也就是有帶遺傳病基因 但是沒有發作
有些是完全沒帶遺傳病基因 也就不會發病
這樣就造成 隔代遺傳 或是兄弟姊妹中有人有病 有些人卻沒有
所以一但家族有遺傳病史
必須多追蹤一些人
才好發現是遺傳病基因是來自母親那邊 或是父親那邊 或是兩邊
當然也有突變的情形
但是這個基本上是無法預測的
而帶有遺傳病基因何時會發作關係到顯性跟隱性的定義
這是一個目前還無法解決的問題
有些是早晚一定會發作 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有些是在某些外在環境情形下才會引發遺傳基因發作
目前沒有任何人敢百分之百的敢打包票說
某遺傳疾病 會在什麼條件 什麼時候一定會發作
大家都只能用統計數字來說 有多少機率 或是幾倍的可能性
當一份有重大發現的研究報告刊登於有名的學術期刊時
也不用太相信 或是過多的詮釋
因為一份是不夠的
這需要有更多的不同研究單位來印證
在許多不同研究人員的彼此攻擊 印證多年以後
才能稍微確立研究結果的對或錯
而且還要看所謂的Sample size (樣品數, 被研究的人數 不管是有病的 或沒病的對照組)
人數越多 追蹤時間越久才可靠
基因疾病方面的研究通常會伴隨問卷調查 了解個人生活型態
以前這些資料都是手寫 然後在手打入電腦
如何分類 量化 等人為操作的因素在這種基因研究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許多研究學者都是為了升等 出名
所以為了能有產生一篇研究論文 很容易操作 取樣品偏差 美化數據
所以現在通常那種幾十個 甚至一百人以內的研究都不足以取信
因為樣品少 在品管控制(QC) 方面一點誤差或是改變 就容易會有重大影響
在以前沒有電腦化時代 許多研究無法大規模化
有些研究為什麼會彼此矛盾 這是原因之一
所以相同的研究 越新應該是越可靠
尤其是遺傳疾病方面
不同的人種 地區 飲食 生活習慣都會造成不同結果
所以有時候同樣的遺傳疾病因素 不能把黑人的情形套用在白人上 歐洲人套用在亞洲人上
還有關於問卷調查的準確性更是因人而異
像是針對小孩方面的研究
如果沒有大人甚至是專業人員在旁的監督
許多問卷與觀察可能都是錯誤的
例如說要小孩做某項運動三十分鐘 當沒有專業大人監督的時候
小孩子可能只做了五分鐘 卻填寫三十分鐘
那怕是讓父母監督 許多父母也是草草了事
所以最近就些研究說 以前這種關於小孩方面的研究如果沒有是當的監督
結果可是完全不正確的
哪怕就算是現在
有些人是靠當研究計劃的病人來賺外快
可是到底有多遵守研究計劃的規定 也是讓人懷疑
像是一天要連續穿十六個小時的實驗矯正衣服
但是因為家裡有事或是太熱
而只穿了八個小時 或是沒有連續穿
但是怕因此斷送資格而領不到錢 只好填寫有連續穿十六個小時
但這種病人問卷調查卻是研究結果最依賴的地方
還有許多研究因為由不同贊助單位或是廠商支持
而有完全不同的結果
像是一些朋友轉寄的郵件說豆漿有害身體 牛奶是最好
有些是完全相反的說豆漿好抗癌 牛奶不好有荷爾蒙
還有最具有爭議的手機 微波爐有沒有對人體有害等
偏向廠商的研究當然說沒問題 但是有些報告卻說嚴重有害
美國政府的研究報告卻是模擬兩可的說目前沒重大危害但是需要更長 時間的追蹤
其實這就點出整個研究的問題所在 - 長期追蹤 , 在某些人 某些地方是有些問題但需要時間與更多案例來印證
說了這麼多研究道理
只是要提醒大家
過去的許多研究結果不一定完全可信
這些醫生老是把問題推給遺傳是不應該的
不過這也不能怪他們
因為在二十年前唸的書是這樣教他們的
除非是非常熟識的朋友
醫生必須給予理論上最保守的建議
以免說不準確而被告
畢竟有些療效方法在某些人上可能有效果
而在另外一些人上沒有
這就是基因上的特色
同樣的在藥物上也是
某種感冒藥對許多人有效果
但是有些人也會沒有效果的
在中藥上說每個人體質不同
在西藥上就是每個人相同的基因表現也可能不同
這種情況 不一定是遺傳造成 也有可能是被後天影響的
像長期在污染環境下 這包括任何食衣住行
常吃檳榔 不管原本基因有多好 多強
吃了幾年後得口腔癌的機率是90%
常吃香腸得腸胃癌的機會就會大增等
又像是住在輻射屋裡
那造成基因突變的機會就會非常的高
所以後天的環境也會造成基因改變或是突變
有誰知道自己住的房子或是常走的地方有任何地方被輻射污染了呢
因為住在同一個家庭的生活飲食習慣幾乎差不多
而大家的基因又很類似
所以一但有一個家庭成員發病
其他人發病的機率也就相對提高許多
這就是遺傳基因與外在環境一起作用而影響到一個家庭
像是許多研究也指出乳癌有遺傳性
但是後天的影響更大
因為乳癌基因許多人都有
但是後天的高能量西方飲食會引發癌症細胞的發作
當家裡吃的都是起司 奶油 薯條 雞塊等高能量的食物
又少吃水果蔬菜時
家庭成員就會一個個發病 只是時間早晚問題
所以父母的日常生活習慣後果也會遺傳給小孩
廣泛的遺傳定義不應該只限定於所謂的基因
後天的生活習慣其實是更重要的
我相信有所謂近視基因
也就是每個人的眼球發展曲度會來自遺傳
但是這個幾乎人人都有 只是每個人的臨界點(threshold)不同
有些人在短距離 黑暗 下看小字二十分鐘 眼球就會被影響到變形
有些人在相同情形下卻要連續三個小時才會被影響
這就是因為每個人眼球構造的都不同 這是一種遺傳
如果有這種遺傳構造問題但是不這樣做去刺激它 就不會造成近視
沒有人會去參加眼球解剖研究 來印證哪種外在環境造成眼球變化容易近視
所以這是一種無解的問題
那些眼科醫生說近視是一種遺傳 我是不能接受
後天的影響絕對佔了很大的份量
同樣的
那位醫生說身高是一種遺傳 沒有什麼運動跟飲食可以增加身高
我也不能認同這種說法
身高跟遺傳是有某種關聯
但是適當的運動跟飲食對於增高幾吋是有幫助的
否則大多數的小孩會什麼都比父母高些
許多愛打籃球的人也都比較高些
這就表明身高不是完全由遺傳決定的
但是後天的努力也不可能完全改變遺傳的命運
只能說是有一些幫助
但是這些幫助也就能滿足許多人的需求
寫這一篇的文章
只是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不要被遺傳這兩個字給迷惑了
不要以為醫生跟你說這是遺傳 就覺得束手無策
有些病是真的無法改變
但是也有許多是可以靠自己去改善的
更重要的是
當父母的要注意自己的生活起居 言行舉止
一切要以身作則 把好的傳給下一代
這才是改變遺傳的好方法
就算得病了 也要積極蒐集資訊 跟用科學的方法治療
不要怕麻煩 更不要以拖待變
這才是面對遺傳病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