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一些文章
關於美國的教育, 健康, 生活 與管教
當個紀錄也順便提供大家參考
========================
2008.03.04
中央社
http://big5.china.com.cn/news/txt/2007-01/08/content_7623374.htm
美國大學學費世界最貴 獎助繁多助學生完成學業
一、
毫無疑問,美國的大學學費是世界最貴的。兩年制公立大學,學費平均一年2000美元,四年制公立大學為每年5400美元,私立則為每年2.83萬美元。其中有12.6%的私立大學,學費超過3萬美元;有3.7%的公立大學,學費超過9000美元。
與此同時,美國的中等家庭年收入,在5萬美元 上下。如果只看這些數字,上便宜的四年制公立大學,僅學費一項就超出一個中等家庭10%的收入。如果加上將近1萬美元的生活費,一個大學生一年消耗一個中 等家庭將近三分之一的收入。這樣的價格,當然難以令人承受。美國的媒體現在幾乎每天都在嚷嚷:學費上漲太猛,超出中產階級的承受能力。給孩子攢了學費就攢 不夠自己的退休金,等等。大學市場化創造了高學費,讓老百姓苦不堪言,似乎是個不容置疑的事實。
然而,這樣的說法有議論的必要。事實上,美國 的學費高,但獎學金、助學金也高,學生貸款、打工助學的機會也多。以2003-2004年度為例,美國從聯邦政府、州政府,到學校、私人慈善機構給學生提 供的各種資助達到1220多億美元而在校學生有1646萬多。平均到每個學生頭上,就有7400多美元,遠遠超出公立大學的平均學費。而真正得到資助的 學生,特別是貧困生,平均拿到的錢要比7400美元高得多。因為有許多學生來自富裕家庭,並不需要資助。
我們不妨兩頭都算一下賬。
美國的獎學金名目繁多,理清楚非常不易;而且 學生的個人財政保密。這些資助,落實到每個學生頭上究竟是多少,很難搞清楚。不過,根據一些公開的數據,還是可以看出一些蛛絲馬跡。我僅根據2005年8 月出版的一期“高等教育編年”号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国所提供的數據進行粗略的推算。由於各種數據統計規範不完全一致,有時彼此有些小出入,但並不影響我們基本的估算。
在2003-2004年度,四年制公立大學的 教育費用号包括學費、雜費,以及住宿、伙食等生活費国平均為1.52萬美元号其中學費5400美元国。私立四年制大學的教育費用平均為2.83萬美元号包 括1.84萬美元的學費国。學生得到的資助有兩種,一種叫aid,我試譯為“助學金”,學生對這筆錢的使用不受限制,但有時需要作一些工作。另一種叫 grant,試譯為“獎學金”,使用有一定限制,比如只能用來支付學費等等。在公立大學中,有76%的學生接受各種助學金号aids国,每人接受的平均總 額為8700美元。另有59%的學生獲得各種獎學金号grants国,每人平均獲得4600美元。我們只要對比一下公立大學的學費和教育費用就可以看出: 如果獲得助學金,自己一年的教育支出号包括支付生活費国就是6500美元。獲得獎學金,一年自己花1.06萬美元。但從獲得資助的百分比上看,獲得這兩項 資助的學生比例都各自遠遠超過了學生總人數的一半,可見有相當多的人兩項都得。如果兩項全拿到,共計1.33萬美元,自己只須支付1900美元就可以完成 學業。
私立大學貴得多,但資助也是水漲船高,有 89%的學生得到各種助學金号aids国,平均數額為1.63萬美元。另有82%的學生獲得各種獎學金号grants国,平均數額9400美元。如果僅獲 助學金,自己需要花1.2萬美元。如果僅獲得獎學金,自己需要花1.89萬美元。但大部分學生恐怕是兩項都得,這樣資助加起來就可達2.57萬美元,自己 開銷只有2600美元而已。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學生貸款可以申請。供孩子上大學的家庭所獲得的付稅優惠,也不計在此列。
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把各種資助加上 後,大部分美國人的高等教育負擔,比學費所代表的數字要低。大家需要對付的,是昂貴的生活費用。許多學生一年的花銷常常在5000美元上下。有的只須花兩 三千美元。這筆錢,就是不上學,在家和父母住也是要花的。就算打工一小時掙7美元,一年平均每天打兩個小時工就可以了。況且暑假可以集中精力打工,上學時 還是可以比較專心地讀書的。
上私立學校,當然比公立學校貴一些。但是看看上面的數據就明白,私立學校學生獲得獎學金、助學金的比例遠遠高於公立學校的學生,獲得的金額也大得多。真上私立學校,真正的負擔比上公立學校也就多幾千美元。況且,上私立學校的學生來自富裕家庭的居多。這些費用比較容易承擔。
二
當然,這些都是抽象的平均數字。落實到不同地 區、階層的具體學生身上究竟是什麼情況?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不了解具體美國家庭的收支賬目,很難估算其供養一個大學生的實際負擔。為此,我特地諮詢了一 位朋友。她本人在俄亥俄州一個比較貧困的地區的一個小私立大學負責財務,處理學生的獎學金是她的分內之事。她丈夫在本校當終身教授,專業是高等教育管理。 他們自己的獨生子,剛剛上大學不久,也有一番申請獎學金的經歷。所以,她給我的一些直觀描述,包括一些“內部情報”,非常有說服力。
她的學校,有2100名學生。絕大部分學生是 拿著資助讀書的。有些資助是直接給學生。但許多資助是採取過賬的方法給學生。也就是說,學生到學校註冊,學校知會有關部門,於是這個學生得到的各種資助就 都被轉到學校的賬戶上。學校用這筆錢直接支付學生的各種費用,包括學費、書費、伙食費、住宿費、停車費、設備使用費等等。這些費用全付了以後,學生拿到的 資助若還有剩餘,就得如數退給學生。她告訴我,上個學年,她為了退給學生這些剩餘的資助,就開了900張支票,總金額達120萬美元,也就是說平均每張支 票1300美元左右。這也就是說,在這個2100人的小學校,有將近一半的學生,用得到的助學金、獎學金等支付了包括學費、書費、伙食費、住宿費号該校有 宿舍,不過大部分學生走讀不住校国的所有費用後,竟還能拿到平均1300美元的零花錢!
她自己的孩子怎麼樣呢?她的家庭總收入為9萬 多美元,當地平均家庭收入不足4萬,可見他們是個富裕家庭了。結果,孩子上學申請所有聯邦、州裏的獎學金都不合格号她說她再有一兩個孩子就合格了国。但孩 子功課不錯,上了本州州立大學的最高學府,即俄亥俄州立大學号在全美也是有名的国。一年獎學金將近15000美元,扣除學費、學雜費、住宿費、伙食費,一 年學校退回1500美元的零花錢。
我和她電話交談了半個小時,請她澄清各種技術問題,同時也互相印證彼此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印象。最後的結論是,除非你家裏很有錢,在美國上大學,大部分人用不著自己繳學費。在這方面,越窮越合適。
最苦的是那些讀書不好的中產階級子弟。獎學金 大量給了窮人,輪到他們頭上的就少了。美國人上大學,先要算一下“預期的家庭貢獻”号expected family contribution国。你把家庭收入、人口、財產、債務、居住地以及所上的學校和費用等等輸入電腦,馬上就會得到一個換算的結果,即你應該為你的孩 子上大學付多少錢。如果是5000美元,而所上的大學學費、生活費等是25000美元的話,剩下的2萬塊就由學校或其他機構用各種資助的形式填補。你越是 上好大學越划算。所以,如果家庭收入10萬美元以上,住個五六十萬美元的房子,兩三輛車,再有若干股票,這雖然在波士頓地區不算富人,但申請經濟資助不合 格;功課如果不佳,也拿不到優等生的獎學金,最後大學費用大部分要自己支付。這樣的家庭選舉時投票率最高,掌握著重要的政治資源,所以在媒體上“嗓門” 大。他們一叫,美國大學上不起的意見就不脛而走。但現實是,在美國的大學裏,20%的學生來自在貧困線上掙扎或在貧困線之下的家庭。而美國生活在貧困線以 下的人口,僅佔總人口的12%,在孩子中佔17%。可見貧困生上大學基本沒有財政障礙。上大學負擔最重的,是那些中產階層。當然百萬富翁們付多少也不會在 乎。這是美國高等教育的基本現實。
三
美國的高等教育,在世界上是最市場化、產業 化、私有化的,學費也是最高的。其成功的訣竅,就在於實施了沒有“教育券”之名的“教育券”制。政府不直接管理大學,通過大量的資金支援學生。美國著名經 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教育券”的發明人米爾頓·弗裏德曼指出,政府在教育中有三個功能:1.立法實行強迫性的義務教育;2.在財政上資助學校;3.管 理學校。他的結論是,政府在教育中的前兩個功能還算說得過去,但按照自由市場的邏輯,政府完全沒有理由親自管理學校。這也是他在美國義務教育中提倡“教育 券”的理由,意在創造教育的市場競爭。其實,在美國的高等教育界,許多做法就是“教育券”制。比如Pell Grants,這是聯邦政府資助低收入學生的最大獎學金,2003-2004年度的總金額高達126億多美元。拿到這筆錢的學生,只要到一個學校註冊,錢 就會撥到學校的賬上,學校必須在14天之內把錢交給學生,否則就犯法。這樣,等於政府給學生一筆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好惡來“採購”高等教育。他們 就成了教育的消費者。各大學為了迎合這些消費者的胃口,搶到這筆生意,就得給人家提供滿意的教育服務。
可見,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政府絕不是對公民 受教育的權利放著不管、把一切交給市場。正相反,國家對教育的投入甚大。美國對高等教育的投資,一年是其GDP的2.7%,而歐洲僅1.1%。有人算過一 筆賬,結論是,你如果按標價付學費上大學,即使畢業後收入比不上大學的人高得多,從純經濟的角度算,也不如把這筆錢放進股市。這樣所得到的收益,遠遠高出 大學教育給你帶來的高工資的收益。大多數人都是經濟動物。算了這筆賬後,按說不會有幾個人願意賠錢讀書。可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美國適齡青年都要讀大學呢? 因為他們根本不是按標價付賬,大筆費用是政府埋單。
如果直接把經費撥給大學,一些重點大學獲得了 多得出奇的經費,別人根本無法與之競爭。於是,其他大學為了吸引政府的眼球、搶佔獲得大量財政撥款的地位和資格,就會不惜工本地上大項目、創大牌子,把自 己打扮成名校,讓上面覺得他們也有成為“世界一流”的希望。這樣競相“尋租”的結果,是使各大學過分投資,哄抬教育成本,最後把貧困學生擠出高等教育。相 反,如果把錢直接交給學生,讓學生“採購”大學,那麼就會激發一場完全不同的競爭:各大學要挖空心思低成本、高品質地培養學生。就像市場上的汽車戰一樣, 誰價格合理、品質過硬,誰就是名牌。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激發高等教育的效率。
(作者係美國薩福克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edu/2007-02/13/content_5733111.htm
獲得大學學位對于很多美國大學生來說,不僅意味著美好的前景,也意味著必須在未來幾年償還巨額學費貸款。
據統計,過去20年來美國大學的學費漲了3倍左右,而同期美國的物價大約上升了84%。像普林斯頓這樣的一流名校的學生如果在校吃住,2007~2008學年的總開銷將高達43980美元。因此對許多美國大學生來說,要麼上不起學要麼畢業後身陷巨額貸款債務。
22歲的泰勒·裏德剛剛從美國馬裏蘭州的一所私立大學畢業,擺在他面前的是10萬美元的學生貸款債務。對于他來說,要還完這筆錢至少得花上好幾年時間。裏德說:“以後我掙的錢要買套房也會比較難。”
這份大學學歷對裏德來說可謂來之不易。為了完成學業,他貸了10萬美元的學生貸款。裏德和他的父母都認為,這是供他讀完大學的唯一辦法。裏德說:“當時的學費接近3萬美元一年,而且每年還漲了2000美元左右。”
對于新澤西州的特納·伯吉斯來說,大學學費實在是太高了。由于無力承擔四年制大學的費用,特納只能到兩年制的社區大學上學。而且,即使是上兩年制的大學,她也必須邊上學邊打工,才能湊夠學費。
特納對自己的未來非常擔憂,她說:“現在我才22歲,等我有了孩子,又怎麼來負擔大學費用呢?如果現在學費就達到了4萬美元,以後又會變成多少呢?”
大學學費漲了3倍
據美國廣播公司報道,無論是美國的私立大學還是公立大學,學費上漲的情況都很嚴重,由此引發的學生債務和學費定價問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如今,美國的許多學生要麼上不起大學,要麼就將面臨畢業後身陷巨額貸款債務的困境。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過去20年來,美國的物價大約上升了84%,而美國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的學費及生活費,漲幅卻要遠遠高于這個數字。
據統計,過去20年來美國大學的學費漲了3倍左右。在1985~1986學年,美 國公立院校的各種收費(包括學費和食宿費等)總和為每人3791美元,而在2006~2007學年,這一數字上升到了12796美元。私立院校在20年 前,每學年的收費總和約為每人8902美元,而在本學年這一數字上升到了30367美元。
美國眾議院健康教育委員會主席喬治·米勒表示:“對于中產階級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來說,要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承擔接受高等教育的費用,變得越來越難。”
今年美國只有很少的學校決定不漲學費,其中一所就是常春藤名校普林斯頓大學。由于收到的捐贈高達140億美元,再加上對其它方面的預算進行了調整,普林斯頓大學宣布,2007~2008學年的學費將繼續保持上學年的水平——33000美元。
事實上,這是普林斯頓大學40年來首次不漲學費。在2005~2006學年,普林 斯頓大學的學費為31450美元,比前一學年漲了5%。在2006~2007學年,該校的學費又漲到33000美元。盡管新學年的學費不漲,但學生的食宿 費用還是會有所增加的。據統計,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如果在校吃住,新學年的總開銷將高達43980美元。
各界要求詳細解釋
與此同時,許多美國大學的校長都認為,社會對大學學費上漲的批評是不公正的。他們表示,高等教育產業根本不能和其它行業相提並論。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埃斯格魯博說:“在我看來,消費者物價指數根本不能精確衡量高等教育收費的增長幅度。”
美國教育界人士認為,和其它行業相比,高等教育更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一所大學 最大的開銷就是教師的工資,而學校只有提供有競爭力的工資,才能和其它學校和私立企業爭奪師資力量。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學生人數一減再減。此外,技術設備 和研究設備的不斷更新,也都導致教育費用的上漲。
美國教育界人士稱,大學生產出來的並不是普通的“產品”,而是國家下一代的領導人、教育者以及保證國家經濟競爭力的工程師、科學家和經濟學家。
普林斯頓大學表示,學生交納的學費,其實只佔了他們實際教育費用的一半。美國公立院校也指出,最近10年來,國家對他們的財政支持一直在減少,這使得他們除了增加學費外,別無選擇。
不過,這些理由都不足以平息美國國會和社會各界對大學學費的質疑。他們要求大專院校給出更為詳細的解釋,來說明為什麼大學學費變得這麼貴。美國眾議院健康教育委員會主席米勒正計劃召開聽證會,將全國的大學校長都召集到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
米勒說:“我們必須提出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這是不是你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教育?你收的學費對于你所能提供的教育,又是不是最合理的?”
廣東助學貸款今年高達8億
目前廣東省普通高校有105所,另有本科獨立學院17所,在校生達到100.86萬人,貧困生人數至少有10多萬。目前重點高校申請貸款相對容易,但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獲貸率非常低。
2007年廣東省各高校的國家助學貸款準備金額將高達8億元,公辦、民辦高校與獨立學院都將一視同仁。申請助學貸款的手續也將大大簡化。
國家開發銀行將出臺新激勵機制。如果學校貸款違約率低于風險補償比例,剩余部分全部返還獎勵給高校;同時學生的違約率還將直接影響到這所學校將來的獲貸率。另外,對于嚴重違約的學生,學校首先可以在校園網上給予曝光。(記者 秦暉)
美國父母多數不願供孩子上大學
美國廣播公司近日所做的一項調查發現,幾乎所有美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大學。然而,至于如何來負擔高昂的學費,則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家長不願負擔全部費用
調查發現,90%的美國家長都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上四年制的大學。但卻有48%的家長表示,還沒有開始為孩子存上大學的學費。
不僅如此,表示將全部負擔孩子大學學費的家長更是少得可憐。只有不到20%的家長表示,打算為孩子負擔全部的大學費用。大約四分之一的家長表示,會負擔其中的大部分學費。超過一半的家長都表示,只會負擔一部分,甚至更少的學費。
希望寄托在彩票中獎
那些不準備為孩子上大學提供經濟資助的家長,都把希望寄托在了其它選擇上:超過 40%的家長表示,他們將指望孩子獲得獎學金或助學金;還有20%的家長表示,準備讓孩子申請學生貸款;另外20%的家長表示,會讓孩子用自己的積蓄負擔 一部分學費,或是讓他們打工掙學費;甚至還有家長把希望寄托在彩票中獎上。
除此之外,美國家長如今還有一個不錯的選擇,那就是全國性的“529大學儲蓄 計劃”。無論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甚至舅舅姑姑,都可以給孩子開這種賬戶存錢。存款可用來投資債券市場,而且收益不用納稅。這個賬戶甚至可以作為家長自 己的教育費用。即使最後這筆錢沒有被用于教育,依然可以被取出來,不過需要繳納一定的罰款。
========================
http://www.epochtimes.com/b5/6/11/1/n1506528.htm
調查﹕美國大學學費持續飛漲
【大紀元11月1日訊】(大紀元記者蕭見編譯)根據上周美國大學委員會(College Board)公布的年度學費調查顯示:四年公立大學的學費增長率連續第三年下降,但仍高於通貨膨脹率。由於聯邦政府資助的滯後,使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仍舊掙扎於學費上漲的困境中。
報告說,2006-2007年,四年制公立大學學費增長了344美元,達到5,836美元一年,增長了 6.3%,是5年來漲幅最低的一年。四年制私立大學學費增長了1,238美元,一年為22,218美元,增加率為5.9%。兩年制公立大學學費隻增加了 90美元,平均全部學雜費為2,272美元,增長了4.1%,略高於通貨膨脹率。儘管近年來學費增長減緩,但比5年前還是增長了35%。
高等教育報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報導,一位大學委員會的政策分析家認為,公布的學費不夠精確,因為沒有減去助學金和報稅方面的優惠。對2,700個大學的調查顯示,四年制公立學校的學生平均淨繳學費為2,700美元。從1996-97 到 2002-3學年,學生淨繳學費呈下降趨勢或與通貨膨脹率持平。但現在,由於政府資助下降,公立學校學生淨繳學費迅速增長。比較之下,能得到大量研究資助的私立學校的學費漲幅緩慢。現在,一所四年制私立大學實際平均學費為13,200美元。
儘管2005-2006年學生獲得的總資助增加到 1,348億美元,但政府資助趕不上通貨膨脹,特別是政府針對低收入的主要助學金,派爾助學金(Pell Grants)6年以來首次下降。從136億降為127億。由於申請資格的調整,平均助學金從去年的2,474美元下降到2,354美元。最高派爾助學金額還是2003-4學年度的4,050美元,只夠四年制公立大學總開支的33%。
美國教育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主席大衛-伍德(David Ward)和其他教育學家在一封公開信表示,對政府助學金的短缺表示憂慮。為彌補學費和助學金的不足,學生們轉向私營貸款機構,2005-6年度有20% 的教育貸款來自私營機構,而10年前只有4%。
========================
http://news.epochtimes.com.tw/7/8/30/64245.htm
【大紀元訊】為了共商解決美國太多胖子「瘦不了」的難題,200多名來自美國南部各州的代表,齊聚阿肯色州小岩城召開「美南肥胖高峰會」,決定從「小」處著手,培養兒童健康的生活與飲食習慣。
據中央社引述非營利組織美國健康信託的報告指出,在過去一年中,美國有31個州的成年肥胖人口比例上升,其中有19個州的肥胖比例超過1/4,而且肥胖人口主要集中在美國南部地區。
有鑒於此,阿拉巴馬、阿肯色、佛羅里達、喬治亞、肯塔基、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北卡羅來納、奧克拉荷馬、南卡羅來納、田納西、德州、維吉尼亞、以及西維吉尼亞等美南14州的兩百名專家,從27日起一連2天在小岩城召開一項「美南肥胖高峰會:預防肥胖對策的承諾」。
由於過去25年中,全美兒童肥胖的比率增加了3倍,過重與肥胖兒童高達2,500萬人。因此,肥胖高峰會主張,要扭轉讓全美胖子「瘦不了」的趨勢,應從兒童身上著手,建議第一步的作法是大量興建多功能公園,以及讓垃圾食物從校園中消失。
在偏好油炸食物的飲食文化與欠缺運動量之下,美國的肥胖人口多半集中在南部各州。其中,密西西比州已連續3年高居美國成人最肥胖州的榜首。
其餘排名第二到十五的胖子州,依序為西維吉尼亞、阿拉巴馬、路易斯安那、南卡羅來納、田納西、肯塔基、阿肯色、印第安納、密西根、奧克拉荷馬、密蘇里、德州、喬治亞州、和俄亥俄州。
據調查顯示,柯羅拉多州雖是美國最苗條的州,但是該州的肥胖者比例也有上升的趨勢,比例已從2006年的16.9%上升到17.6%。此外,全美所有州的肥胖者比例,都呈現增加的現象。
而在不運動者的10個州之中,有7個集中在美國南方,其中最胖的密西西比州同時也是全美最嚴重的一州,有31.6%的成年人坦承他們從來不運動。
根據醫學資料,肥胖已與愛滋病、吸毒和酗酒並列為世界四大醫學社會問題。而高血壓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冠心病、腦血管病等都與過度肥胖有關。出於這種認識,世界衛生組織已經確認肥胖是一種疾病,並宣布肥胖將成為全球首要的健康問題。
二十一世紀的美國人肥胖程度堪稱空前。統計顯示,從1980年代至今,美國過重或是肥胖的人數已經增加了61%,是過去的2倍之多,青少年肥胖人數增加3倍。
許多人到了美國才知道美國的胖子奇多。據美國衛生健康部門的資料顯示:美國目前人口的2/3屬於肥胖範疇,如何減少肥胖症的比例已經成為美國健康衛生部門一道刻不容緩的任務。
========================
美國“世界日報”:原來美國窮人這麼多
卡翠納和麗塔颶風吹開美國窮人的生活面貌,世界首富的美國,居然有3600萬人吃不飽,4580萬人沒有健康保險,生活在貧窮線以下者達3700萬人,且貧富不均現象還在擴大,窮人不斷在增加中!
有人說,美國的窮和非洲、亞洲國家的“赤貧”還是有別,或許美國的窮人仍開舊車、偶爾吃漢堡包和薯條,起碼家庭年收入有數千美元,與亞、非國家窮人每天靠不到一美元過日子,仍有天壤之別。
這樣說或許不算錯,但拿美國生活條件和亞非貧窮國家比,並非公平的比較標準。因為 生活在美國,就像這裏月賺500美元,合4050元人民幣,在中國即使沿海地區都算是中高收入了,過優渥的生活應不困難。但在洛杉磯,500元要維持一個 人的起碼生活,艱苦委屈可以想見。
新聞報導說,颶風掀開窮人的面紗,讓外界知道他們怎麼過日子。在紐奧良和休斯敦,非裔佔窮人的絕大多數。他們沒車、沒錢,政府呼吁撤退時,他們無能力撤退,只能賭一把“爛命”,等著政府和慈善團體救援。猜想這群人,或許就是平日領政府社會救濟金的弱勢群體吧。
參與採訪這次颶風風災的新聞同業說,很多災民撤退到休斯敦住在體育館中,採訪他們感覺十分難過。因為部分人身上散發著異味,對外來或不同族裔的人進入他們的區域,投來敵意和不信任的眼光。
有人用“可怕”來形容面對這群人的感覺,即使平日很人道主義的記者,感受也十分復雜。因為在紐奧良超級圓頂球場,他們的確發生自己人強暴、打劫自己人或開槍傷人的案件,但沒有媒體敢公然訴說這種經驗和感受,因為會被罵“種族歧視”、觀念落伍。
美國任何政黨執政,都無法解決貧窮問題,主流媒體也不想一再提貧窮問題,可能也是 心照不宣、無能為力,知道“病灶”所在吧。貧窮不是罪惡,懶惰或墮落、不想脫貧,躺著讓政府養才可怕,老弱、幼童例外,如果青壯年、有生產力的人也賴定政 府,無意扎脫窮人羈絆,就難令人同情了。
3700萬窮人,其中是否有賴定政府或不想勞動的窮人?政府政策歷來只救急不 救窮,所以領取失業金有期限,但教育、輔導是否盡到拉拔這些人自力更生,他們願不願意自立,可能又是另一回事。貧窮仍存在是美國的恥辱,但如果不能自救, 或許美國永遠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因為美國是自由國家,人民也有“貧窮的自由”,因自由而貧窮?
比起其它族裔,在美華裔是窮人較少的族群,絕大多數華裔刻苦耐勞,自力更生, 設法脫貧。老祖宗留下的觀念和文化、價值觀,多少啟迪我們,再苦也要奮力掙脫貧窮。假設華人聚集區發生天災,應不會見到颶風災後看到的貧窮淒苦場景。華裔 “模范族裔”的形象,真義或許就在其中 。
來源:美國《世界日報》
========================
“美國夢”:三份工作拼命干,3700萬仍在貧困線下
据英國《衛報》報道,美國人總是相信努力的工作終會帶來好的結果,然而, 如今卻有大批擁有兩三份工作拼命干活机的人享受不到富裕。10個美國人中至少有一人仍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美國這個世界頭號富國的貧富差距正在進一步拉 大。標榜机會均等、奮斗致富的“美國夢”受到了更多的置疑。
窮苦貧民掙扎在死亡線
3700萬窮人,這占了美國總人口的12.7%,而且是所有發達國家中比例最高的。從肯塔基山到底特律街,從路易斯安那的南方腹地到俄克拉荷馬的心臟地帶,到處都有窮人的身影。從2001年幵始,貧困人口的數量就一直在增長。
布 什政府執政以來,又有540萬人淪落到貧困線以下。這不僅僅是指那些失業者和貧民。事實上,這中間的許多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有的甚至還有兩份工作。阿莫斯 拉姆普金斯就有自己的工作,孩子們也都在上學。但社會經濟除去提供簡單的醫療服務后,已經無力為工人提供較高的工資待遇了。
那些父母都 有工作的家庭似乎也不見得有多么幸運。除了要應付突發的災難外,他們還面臨著醫療費用和工厂倒閉的巨大威脅。一小時5.15美元的最低工資從 1997年以來就一直沒有漲過,而且,為了适應通貨膨脹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使得工資水平降到了自1956年來的最低點。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面對不斷增加 的貧窮率,布什政府的聯邦預算卻將大筆的資金用在了伊戰上,而且福利項目的大筆資金也被抽調了出來。
渴望重新活一次
去年發生在新奧爾良的卡特里娜颶風似乎將美國帶進了更深重的貧困之中,使得貧困問題終于走進政府議事日程。但如今,人們的視線已經轉移幵來。新罕布什爾大學社會學教授辛西婭﹒登肯這樣說到:“我原本希望卡特里娜能夠為我們這些窮人帶來一些改變,但是它沒有”。
許多人認為這是美國經濟的一种變臉。塔爾薩已經被失業所毀壞。像美國世界電信公司、威廉姆斯能源公司和西果公司這樣的大牌公司也已經倒閉或是搬遷,使這個城市失去了24000個就業机會。如今,衹有沃爾瑪公司代表著新的就業市場:微薄的工資待遇和盈利。
窮人更窮 富人更富
高 工資的工作衹提供給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衹完成了中等學業的人都面臨著暗淡的前景。在得克薩斯,有三分之一公立中學的學生已經放棄學業,進入脆弱易碎的 打工世界,每一天都在悲劇的死亡線上徘徊。4580萬美國人連健康保險都沒有的時候,卻有20%最上層人士占据了國民收入的一大半。而20%最下層人們衹 占有3.4%。惠特克用簡單的英語來說就是:“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美國政治解決不了貧窮問題
美國人向來認為每個人的机會生來就是均等的,窮人應該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而且這和現代美國社會出現的強大的反政府潮流是相沖突的。辛西婭說,盡管問題不會自行消失,而且危机正在迫近,但是政治家們沒有顯露任何跡象來大力彌補這個正在日益擴大的裂痕。
拯救窮困中的兒童
盡管慈善總是和巴基斯坦的地震或者是非洲的饑荒聯系在一起,但在東肯塔基還是幵展了一個廣泛的救濟計划。它有了一個新奇的計划,通過培訓祖父母輩來教育小孩,降低他們惊人的文盲率,從而打敗貧困。
奮斗遭遇現實
在 美國,貧窮就意味著恥辱。在一個頌揚個性与公平机會的國家,貧困中的人常常會因為他們所處的境地而遭受責難。但事實卻証明他們不應該受到這种“禮遇”。當 人們為兩份工作打拼卻仍然養不活自己的家人的時候,我們能說他們懶惰或自私嗎!這似乎是這個社會体系的失敗,而不是那些窮人。
數字体現貧富分化的美國
美國現有3700萬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自從小布什執政以來這個數字增加了500萬。
美國有269個億萬富翁,該數字為全世界最高。
四分之一的美國黑人生活在貧困線下,拉美裔比例為22%,但白人比例衹有8.6%。
4600萬美國人沒有醫療保險。
僅僅在洛杉磯,就有82000人無家可歸。
2004年美國最貧困的社區是松岭印地安人保護區。失業率超過80%,69%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男性的平均壽命衹有57歲。在整個西半球這個數字衹比海地稍高。
美國最富有的社區是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圣達菲庄園區/RanchoSantaFe,人均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平均房价在170萬美元以上。
========================
http://magazine.sina.com.tw/southernpeopleweekly/000/2007-05-21/06068074.shtml
他人眼中的刺
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2005年美國有3700萬貧困人口,770萬個家庭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占總人口12.6%(平均8個人中就有1 個)……毫無疑問,這條信息是言之有據的,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確發布了上述數據。但是我覺得這條信息需要一個長長的注釋,否則可能造成一定的誤解。
說起貧困戶,我們一般想起的都是一幅悲慘景象:一群面容憔悴的人,住在破爛的房屋里,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孩子沒學上,生病沒錢看……但是在美國,“貧困”的概念卻不是這樣的。下面引用一段2005年出版的調查報告,來看看美國窮人的“慘狀”:
“46%的貧困戶擁有房產。一個典型貧困戶所擁有的房子,平均有3個臥室、1個車庫、1個陽台;美國貧困戶人均住房面積超過巴黎、倫敦、維也納 等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積。97%貧困戶家里有一部彩電,50%有兩部或更多彩電;76%有空調;75%有1輛車;30%有2輛車;73%有微波爐;62%有 有線電視;33%有洗碗機。從營養消耗來看,美國貧困家庭兒童的平均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消耗量和中產階級家庭兒童完全一樣。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蛋白 質消耗量甚至超過健康標准一倍,也就是說,大多數貧困家庭兒童存在過度營養問題……”
看來美國的窮人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悲慘”,這個國家存在3700萬貧困人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的貧困線標准高出我們發展中國家。
美國當前的貧困線標准制定于1960年代。1963年,經濟學家奧桑斯基計算出,一個普通四口之家當年需要花費1033美元購買食物,占家庭收 入的1/3。因此,她將收入3100美元(1033美元的3倍)作為當年一個四口之家的貧困線。這個數字根據家庭人數而變動,也根據年份而變動。目前,美 國四口之家的貧困線是年收入2萬美元。
這里要提醒讀者注意,美國的貧困線標准指的僅僅是貧困家庭的現金收入,不包括窮人所享受的各種福利。正是因為這些福利項目的存在,許多美國窮人 沒錢也可以有飯吃、送孩子上學、看病、住房子。近年美國聯邦政府的年均福利開支為5000億美元以上,支持各種各樣的貧困人口資助項目。舉幾個例子:
食品券項目。專用于預防窮人挨餓,建立于1939年,不斷更新發展,目前的運作機制是,政府給零售店預付貨款、窮人刷卡購買食物。2004年,該項目覆蓋了1000萬個家庭、2400萬人口,其中51%為兒童。
住房選擇券項目。針對低收入家庭的房租補貼項目,1961年正式建立,延續至今。住房和城市發展部從貧困戶申請人中選出一部分,代表他們與其房東簽約,為他們支付70%左右的房租。
“領先”項目。幫助貧困家庭兒童的項目,1965年成立,到2005年,已有2200萬學齡前兒童曾接受其資助。就2005年來說,預算為68億美元,90萬兒童受益,平均每個兒童受益7222美元。該項目本身有21萬多員工,但其志願者隊伍則有120多萬人。
以上只是幾個典型例子,類似項目不計其數,比如針對貧困家庭的“學校免費早餐午餐”項目、針對貧困大學生的“聯邦培爾助學金”項目、政府資助的 “公共住房”項目、針對窮人的“醫療保險”項目、“貧困家庭的暫時資助項目”,等等。可以說,在市場失敗的地方,美國政府積極介入,托住社會安全的底線。
當然貧困的出現也不完全是“市場失敗”。在發展中國家,貧困往往是因為就業機會少或者工資太低,但在發達國家,貧困雖然也有這些原因,同時與貧 困人口自己的行為往往也密切相關。比如,美國貧困現象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單親家庭的湧現,還有一個重大原因是一些人的工作量太少。據統計,2/3的貧困兒 童是生活在單親家庭當中。又有數據表明,一個典型的貧困戶的平均工作時間是一周16個小時,如果提升到一周40個小時,75%的兒童將會脫離貧困。
還需要說明的是,與發展中國家許多貧困人口的長期貧困現象不同,美國貧困人口往往是暫時處于貧困當中。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從1996年 到1999年,低于一半的貧困人口“連續貧困”4個月以上,只有20%的貧困人口“連續貧困”超過一年。眾所周知,持續貧困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如果一個國 家的窮人有希望迅速“脫貧”,經濟貧困往往不容易釀成政治動亂。
當然,並不是說美國就不存在發展中國家意義上的貧困問題,3700萬貧困人口中不乏極度貧困的人。美國還有3000到4000萬人口買不起醫療保險,城市貧民窟、流浪漢屢見不鮮。橫向比較來說,在發達國家里,美國的貧困率最高。
各國的貧困標准線不一,按照美國的標准,美國有12.6%的貧困人口,按照中國的標准,中國才8%左右的貧困人口。不過如果按照世界銀行統一的 日均消費購買力標准,中國有16.6%的人口日均消費低于1美元,46.7%低于2美元,相比之下,美國日均消費低于2美元的人口比例少于2%。當然,中 國人口多,起步晚,貧困現象難以避免,不應該以此否定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和發展潛力。(劉瑜 作者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博士後)
============================
http://www.worldjournal.com/wj-ny-news.php?nt_seq_id=1613616
華童臉瘀傷 老師報警 疑遭皮帶打 母親送辦
五分局警方24日呼籲華裔家長,教育子女千萬不可體罰,特別是以任何工具、武器毆打小孩,都會被認為有虐童嫌疑,不僅子女可能被兒童福利局帶走,家長更可能吃上官司。
警 方表示,就讀下東城一所小學的五歲華童22日到校上課,老師發現其左臉瘀青而加以詢問,華童告訴老師,媽媽說他不乖,用皮帶打他的臉,造成瘀血受傷。老師 了解情況後通知學校,並報警處理,警方隨後逮捕男童38歲華裔母親,他們居住在布隆街200多號,目前由兒童福利局進一步了解情況。
警方指出,許多華人家長不知道體罰子女是違法行為,以為用手、尺或其他物件施行體罰,只是極為平常的教育子女方式,但對美國法律和其價值觀念而言,可能會認為是虐待兒童的行為,如果子女身上還留下紅腫疤痕,更是罪加一等。
警方建議,如果家長要管教子女,可以輕打手心或屁股,但不應該以其他物品毆打懲罰子女,造成傷害。
警方指出,家長一旦被控虐童,可能為整個家庭帶來難以想像的後果,政府有權將孩子與家人隔離,家人還可能面臨刑責。
http://www.worldjournal.com/wj-us-news.php?nt_seq_id=1611882
電腦程式設計師 前景差
勞工部預測工作需求:健康照顧、教育、金融看俏 記者、公務員走下坡
【本報訊】MSNBC網站21日報導,勞工部的預測顯示,未來數十年需求最高的工作是健康照顧、教育和金融服務工作,而需求縮減的工作包括製造業工作、電腦程式設計師、新聞記者、聯邦政府雇員等。
由於生產被移往海外,到2014年,製造業工作預期將縮減超過5%;紡織業工作也是一樣,如縫衣機操作員的需求將縮減36%。
這些是美國從物資生產經濟轉型到服務生產經濟時,明顯的受害者,不過成長可能低於平均成長率(13%)的工作使人感到意外。
例如電腦程式設計師,儘管電腦工業不斷進步和預期工作會增加,但從2004年到2014年,電腦程式設計師人數將只增加2%,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外包,想要在電腦業建立事業的人,必須選擇一項專門領域,如電腦安全。
另一個瀕臨危險的工作是新聞記者,雖然各種媒體蓬勃發展,但大多數記者所工作的報紙,由於網際網路取代了印刷,將削減成本和工作。雖然新聞事件永遠需要有人去採訪,但記者職位的數量,在未來10年預期只會成長5%。大多數工作將會在小城鎮,和付低薪。
每個經常在網路上訂機票的人,都知道為何旅行社這個行業岌岌可危,但令人吃驚的是勞工部預測,到2014年旅行社工作只縮減6%,更豪華和特殊旅行的需求,以及旅遊支出的增加,將稍微拉抬此行業,想開旅行社的人,最好選擇一個有特定需要的領域,或專門做特定目的地的旅遊。不過旅遊業與動盪的經濟情況是息息相關的。
情況更糟的是聯邦政府的雇員和其福利,華府僱用了近兩百萬人,還不包括軍人,使聯邦政府成為美國最大的雇主,在是在九一一以後,由於國內安全的需要,政府大幅擴充,但擴充可能已經接近尾聲,預估到2014年,除了郵局之外,聯邦政府工作的成長,將僅比2004年的水準增加1.6%。
然而維吉尼亞州職業諮詢公司Pathfinders的主任史派德福說,不要擔心自己希望從事的職業成長預期不佳,一個職業只要適合自己的才幹,就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爬到最高層,即使該行業正在萎縮。其實對萎縮或火紅行業的看法,是非常膚淺的,信不信由你,銀行還是需要櫃台出納員的。
2007-10-22
美國學者︰當今美國與百年前滿清中國相似
印第安那大學南灣分校文理學院的歷史學副教授Dmitry Shlapentokh博士於亞洲時報在綫撰文稱,“鴉片戰爭”爆發前的中國(大清帝國)是歷史上最龐大的帝國之一,擁有巨大的資源優勢,因此當它輕易就 敗給幾艘英國艦船組成的遠征軍時,確實令人感到震驚。學者指出,清朝失敗的主因是自我中心主義。它的統治集團認為,外國人都是野蠻人,不能給中國帶來任何 有益的東西。整個中國社會,不管是官員還是平民,都相信它的制度是最好的。不是中國人要接受外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外國的野蠻人應該向中國學習。他們頑固地 拒絕學習任何新事物,原因非常簡單──激進的革新,會危及朝廷的特權。
有人也許以為,美國是勇於闖世界的,清朝與今天的美國實在風馬牛不相及。但只要細 心觀察一下,就很容易發現美國與由朝廷統治的中國,有很多相似。跟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一樣,大多數美國人都相信,美國是最有效率的社會,擁有一切最好的東西 ︰經濟、教育、醫療、軍事。對他們來說,這就有如一個新的“天朝上國”,是最好的,四周則是“蠻夷”歐洲人──他們在文化上落後美國很多,有待達到美國的 完美狀態。
在這個新的“天朝上國”眼中,像中國人這樣的東方人,是真正的野蠻人,因為他們沒有民主,也沒有人權;他們使用奴隸般的勞動力,完全漠視“文化多元主 義”和“性別平等”。這個社會生產不出什麼好東西。如果“蠻夷”能夠比“天朝上國”的子民生產出更廉價、品質更好的商品,那僅僅是因為“蠻夷”進行“不公 平競爭”。
而事實是,到了今天,美國社會的效率已經降到了最低點。也許有人會辯解說,美國官僚的低效率,僅僅出現在公共服務界別,例如大學和地方官僚體系,而美國 其他界別仍嚴格遵循著市場規則運作,不容任何官僚式的低效率。但如果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市場規則在美國商界也失效了。 到上周為止,我還沒寫過明年十一月美國總統大選的預測。因為時間尚早,美國的傳統是要等到明年元月,愛荷華與新罕布夏兩州初選,這題目才會開始炒熱。本報上周用國際版全頁版面介紹民主、共和兩黨領先候選人的「亞太策士」,參考價值很高,但我仍覺塵埃未落定。 為什麼呢?至少有兩點理由:第一,依照美國政治傳統,有志競逐總統寶座的政客儘管越來越早宣布投入,民眾總要到選舉年才認真看待。第二,則因美國人口統計(demography)的重大變化,明年大選平添許多難以預測的因素,沒人有答案。 先就第一點說起。美國兩黨都有預選制度,其中又分兩類;一是由州政府主辦,凡自認為該黨選民都可參與的「預選」制(primary election);二是兩黨各自召開「州代表預選會議(state caucus)」自行推選。兩種制度並行不悖,外國人常常弄不清楚。 不論哪個州採用哪種制度,美國習慣上總要到選舉當年二月的所謂「超級星期二(Super Tuesday)」。那天有紐約、加州、伊利諾、紐澤西等二十個州同天辦理初選,或召開黨代表預選會,局面才大致底定;但占優勢者還要等夏天召開的兩黨全國代表大會(nominating conventions)正式通過才算數。現在去猜測民主或共和黨競逐提名者誰會贏、誰會輸,危險度太高。 第二點,人口普查結果得出的統計數字,更使今日即論斷兩黨最後能獲得提名人選的專家們,會眼鏡跌碎滿地。這裏面又牽涉到種族問題。讓我先問,美國明年會選出一位少數族群的女性或黑人總統嗎?老實說,以希拉蕊的知名度,當選歷史上首位女總統或有可能。但首位黑人總統呢?恐怕很難。 這樣說並非貿然斷言歐巴馬肯定會出局。反對小布希的人有不少會投票給他。但就黑人可能出馬競選總統者而言,歐巴馬絕對不是最佳人選。鮑爾或萊斯比他強得太多,這兩位都做過國務卿。鮑爾還有輝煌的軍職經歷,退休後韜光隱晦,無意從政,主要是受他太太的影響。但萊斯的學識與經驗,無人能比,她對總統寶座也並非沒有興趣,至今毫無動靜,道理很簡單,因為審度內外情勢,明年還不是她出馬的時候。 兩百三十年來,美國人口結構最大的變化是,非洲裔的黑人已不再高居少數族群之首。儘管黑人生育率超過白人,至今仍僅占三億人口的12-13%。操西班牙語的拉丁人後裔(Latinos)則至少有18%,且仍在快速攀升中。美國有一千二百萬非法移民,拉丁裔占80%以上,確數無人知道,但僅合法移民就把美國選舉搞得天下大亂 兩月前《新聞周刊》有則由小見大的報導:美國西南部各州的西班牙語廣播電台,有位晨間共用節目主持人Eduardo Sotelo到了華府。像他那種起床節目的DJ,可云車載斗量,但聽說他來了,布希總統馬上請他到白宮共進早餐,然後眾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與參院多數黨領袖李德(Harry Reid)邀他共進午餐。 此人為何這樣吃香呢?因為拉丁裔人就像廣東人或台灣人一樣,不論在家或外出,總只講粵語或台語。他的聯播節目在西南部幾個州(尼華達、科羅拉多、新墨西哥、與亞里桑那)擁有廣大聽眾,號召力強大,誰能獲得他的支持,贏得這幾州的選舉人票(electoral college votes)的希望會大增,影響全局。 新墨西哥州人口中,拉丁裔已占53%,必須有點拉丁裔血統才能當選州長。現任的李察遜(William B. “Bill” Richardson)曾任眾議員、駐聯合國大使、能源部長、2004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主席等職,資歷完整顯赫,更重要的,他的祖母與母親都是貨真價實的墨西哥人,拉丁血統不容置疑。他已宣布參加競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明年八月廿五至廿八日在科羅拉多州丹佛的密室交易裏,即使他搶不到大位,勝選者邀請他搭檔作副總統候選人的機會,比別人都大。 一般說來,拉丁裔人比較認同民主黨,這也是希拉蕊呼聲比別人高的原因之一。如果撇開明年的選舉,客觀地從美國歷史傳統著想,這18%的拉丁裔人有如在池塘裏投下一塊巨石,掀起層層波瀾,因而產生許
作為美國社會的一環,軍隊也遵循著同樣的生存模式。戰場上的美軍士兵,有時不得不自己購買護身裝備。與此同時,數萬億美元卻被用來生產一些華而不實的軍事準備。這些昂貴的玩意,在當前的戰爭中毫無用處,只有使那些生產它們的公司受益。
這就跟慈禧太后挪用中國發展海軍的軍費,供自己玩樂一樣荒唐。清朝的軍事機器效率極底,這跟整個國家的安排密切相關。也正因為如此,英國派出幾艘軍艦,就能打敗這個貌似強大的大帝國。也同樣因為如此,伊拉克的少數幾個遊擊隊員,正在打敗世界上貌似最強大的軍事機器。
文章指出,倘若美國在伊拉克失敗了,將類似於清朝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鴉片戰爭”決不是一個小事件,它是現代中國歷史中的一個關鍵轉捩點,導致 中國急劇滑進衰落的深淵。如果美國在伊拉克失敗了,美國的地緣政治地位,同樣會受到重大衝擊,從北京到德黑蘭的各國,都會重新掂量美國的地緣政治價值。還 有可能出現急劇變化,進而對美國經濟產生負面影響。
在“鴉片戰爭”後的一百年裏,中國人歷經苦難。包括統治精英在內的中國人,都開始相信他們應該去西方尋找解決中國問題的答案。當前這場“鴉片戰爭”的失敗者,可能會面臨同樣的抉擇。
美國人和他國人也許要耐心等待很久,華盛頓“紫禁城”的決策者(及其選民),才會認識到美國社會應該進行大規模的改變,特別是要改變多個世紀以來,東方向西方尋找答案(而不是西方向“專制主義的東方”尋找答案)的傳統。
==================
中國時報 2007.10.29
種族問題複雜 美國大選隱憂
陸以正
留言列表